延时拍摄技术特点的专题片《丝路长安之韵》创作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3页 |
1.1 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9-10页 |
1.2 延时拍摄技术发展与现状 | 第10-12页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2 专题片《丝路长安之韵》前期策划 | 第13-19页 |
2.1 专题片《丝路文化之韵》拍摄内容选定 | 第13-16页 |
2.1.1 丝路时期佛教文化中心之大雁塔 | 第13-14页 |
2.1.2 丝路时期经贸起点之盛唐商魂 | 第14-15页 |
2.1.3 丝路时期政治之地唐代遗址 | 第15-16页 |
2.2 专题片《丝路文化之韵》拍摄前期准备 | 第16-19页 |
2.2.1 拍摄地点的确定 | 第16-17页 |
2.2.2 分镜头脚本的制定 | 第17-19页 |
3 专题片《丝路长安之韵》创作过程 | 第19-33页 |
3.1 延时拍摄设备准备工作 | 第19-23页 |
3.1.1 延时拍摄设备的硬件准备 | 第19-20页 |
3.1.2 延时拍摄设备技术参数调试 | 第20-23页 |
3.2 延时拍摄在专题片创作中的技术运用 | 第23-26页 |
3.2.1 固定机位延时拍摄 | 第23-24页 |
3.2.2 固定光圈延时拍摄 | 第24-25页 |
3.2.3 移动机位延时拍摄 | 第25-26页 |
3.3 延时拍摄技术在专题片创作中的要点 | 第26-28页 |
3.3.1 机位需有良好稳定性 | 第26-27页 |
3.3.2 拍摄前期需有预见性 | 第27-28页 |
3.3.3 拍摄画面需有多样性 | 第28页 |
3.4 延时拍摄后期制作方法 | 第28-33页 |
3.4.1 延时拍摄素材后期筛选工作 | 第28-29页 |
3.4.2 延时拍摄素材后期调色工作 | 第29页 |
3.4.3 大范围移动延时拍摄镜头后期校准 | 第29-30页 |
3.4.4 后期剪辑完善工作 | 第30-33页 |
4 延时拍摄技术在专题片中的艺术体现 | 第33-37页 |
4.1 延时拍摄技术丰富专题片视觉画面 | 第33-34页 |
4.1.1 压缩时间的视觉冲击 | 第33页 |
4.1.2 压缩空间的动感体现 | 第33-34页 |
4.1.3 光影变化的展现 | 第34页 |
4.2 延时拍摄技术在专题片中的意境构建 | 第34-37页 |
4.2.1 带动专题片整体节奏 | 第34-35页 |
4.2.2 情与景的完美结合 | 第35-37页 |
5 延时拍摄技术在专题片创作中的创新点 | 第37-43页 |
5.1 带密度延时拍摄 | 第37-39页 |
5.1.1 明暗过渡营造诗意氛围 | 第37-38页 |
5.1.2 被摄主体光影变化表现多重视觉效果 | 第38-39页 |
5.2 大范围延时拍摄 | 第39-43页 |
5.2.1 选取前景丰富视觉层次 | 第39页 |
5.2.2 多线路移动强化视觉效果 | 第39-43页 |
6 结语 | 第43-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9页 |
附录 A 《丝路长安之韵》分镜头脚本 | 第49-77页 |
附录 B 《丝路长安之韵》作品截图展示 | 第77-85页 |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第85-87页 |
致谢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