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1.1.1 理论背景 | 第9-10页 |
1.1.2 现实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3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3-18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4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第18-20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4.2 创新点 | 第19-20页 |
2 异化理论的历史演进 | 第20-28页 |
2.1 十八世纪以前的异化思想 | 第20-21页 |
2.1.1 中世纪神学时期的异化观 | 第20页 |
2.1.2 启蒙运动时期的异化观 | 第20-21页 |
2.2 德国占典哲学中的异化观 | 第21-24页 |
2.2.1 费希特主观唯心主义异化观 | 第21-22页 |
2.2.2 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异化观 | 第22-23页 |
2.2.3 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异化观 | 第23-24页 |
2.3 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发展过程 | 第24-27页 |
2.3.1 马克思早期的唯心主义异化观 | 第24-25页 |
2.3.2 向历史唯物主义过渡时期的异化观 | 第25-26页 |
2.3.3 历史唯物主义创建后的异化观 | 第26-2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3 马克思对异化劳动问题的深刻分析 | 第28-39页 |
3.1 异化劳动的逻辑支点:“自由自觉劳动” | 第28-30页 |
3.1.1 劳动生产范围的广泛性 | 第28-29页 |
3.1.2 劳动生产目的的全面性 | 第29页 |
3.1.3 劳动方式及劳动产品的多样性 | 第29-30页 |
3.2 异化劳动的现实批判 | 第30-32页 |
3.2.1 劳动者与劳动产品之间的异化 | 第30-31页 |
3.2.2 劳动者和他的劳动活动的异化 | 第31页 |
3.2.3 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的异化 | 第31-32页 |
3.2.4 人同人之间的异化 | 第32页 |
3.3 异化劳动的整体把握 | 第32-35页 |
3.3.1 批判内容从现象到本质层层递进 | 第32-33页 |
3.3.2 批判核心是人与人相异化 | 第33-34页 |
3.3.3 四种表现在时空上不可分割 | 第34-35页 |
3.4 异化劳动的解决路径 | 第35-37页 |
3.4.1 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的关系 | 第35-36页 |
3.4.2 共产主义对异化的扬弃 | 第36-37页 |
3.4.3 异化劳动与分工 | 第3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4 异化理论在《资本论》中发展形态:拜物教批判理论 | 第39-51页 |
4.1 商品经济视域下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再思考 | 第39-42页 |
4.1.1 揭示商品流通领域中的异化现象 | 第39-41页 |
4.1.2 从雇佣劳动和资本角度考察劳动异化 | 第41-42页 |
4.2 拜物教批判理论的三大核心内容解析 | 第42-46页 |
4.2.1 商品拜物教的剖析 | 第42-43页 |
4.2.2 货币拜物教的剖析 | 第43-44页 |
4.2.3 资小拜物教的剖析 | 第44-46页 |
4.3 破除拜物教的必要条件 | 第46-50页 |
4.3.1 无产阶级自我意识的觉醒 | 第46-47页 |
4.3.2 生产力水平高度发达 | 第47-49页 |
4.3.3 共产主义的实现 | 第49-5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结论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