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一、绪论 | 第9-14页 |
(一) 选题依据和意义 | 第9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三)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12-14页 |
1.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2.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2-14页 |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日常生活概念 | 第14-20页 |
(一) 理解日常生活 | 第14-17页 |
1. 以人的生存为基础 | 第14-15页 |
2. 反对空谈人的存在 | 第15-16页 |
3. 日常生活的内涵 | 第16-17页 |
(二) 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 | 第17-20页 |
三、马克思恩格斯日常生活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20-30页 |
(一) 前资本主义时期日常生活 | 第20-23页 |
1. 原始的低水平自由生活 | 第20-21页 |
2. 沦为封建阶级附庸的日常生活 | 第21-23页 |
(二) 早期资本主义阶段日常生活 | 第23-27页 |
1. 被剥夺的生活能力 | 第23-24页 |
2. 被毁灭的日常生活 | 第24-27页 |
(三) 共产主义日常生活的展望 | 第27-30页 |
1. 个人解放的基础 | 第27-28页 |
2. 自由的日常生活 | 第28-30页 |
四、马克思恩格斯日常生活思想的现实意义 | 第30-41页 |
(一) 现代性日常生活批判的理论源泉 | 第30-35页 |
1. 提供了意识形态批判的日常生活视角 | 第30-32页 |
2. 对资本主义剥削本质的论述成为各种批判理论的基石 | 第32-33页 |
3. 影响了后继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价值取向 | 第33-35页 |
(二) 剖析当代资本主义文化的手术刀 | 第35-37页 |
(三) 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新的理论视角 | 第37-41页 |
1. 社会宏观建设的重要补充 | 第37-39页 |
2. 社会文化氛围改善的理论指导 | 第39-41页 |
结论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致谢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