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页 | 
| 引言 | 第10-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2页 | 
| 1.1 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 1.1.1 研究问题 | 第12-13页 |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 1.2 研究状况 | 第14-18页 | 
| 1.2.1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4-17页 | 
| 1.2.2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7-18页 | 
| 1.3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 1.3.1 个案研究法 | 第18-19页 | 
| 1.3.2 文献研究法 | 第19页 | 
| 1.3.3 访谈法 | 第19-20页 | 
| 1.4 研究框架 | 第20-22页 | 
| 第二章 眷村文化、公民参与与文化保存 | 第22-33页 | 
| 2.1 眷村与眷村文化 | 第22-26页 | 
| 2.1.1 眷村 | 第22-24页 | 
| 2.1.2 眷村文化 | 第24-26页 | 
| 2.2 公民参与及其阶梯理论 | 第26-30页 | 
| 2.2.1 公民参与 | 第26页 | 
| 2.2.2 公民参与阶梯理论 | 第26-30页 | 
| 2.3 公民参与与眷村文化保存 | 第30-33页 | 
| 第三章 台湾眷村文化保存中的文化园区建设与维护 | 第33-43页 | 
| 3.1 胜利眷村文化园区保存的历史脉络 | 第33-40页 | 
| 3.1.1 眷村文化园区保存的背景概述 | 第33-35页 | 
| 3.1.2 眷村文化园区保存名称的转变理念 | 第35-37页 | 
| 3.1.3 眷村文化园区保存活动的变化轨迹 | 第37-38页 | 
| 3.1.4 眷村文化园区保存方式的转折缘由 | 第38-40页 | 
| 3.2 胜利眷村文化园区保存的现状 | 第40-43页 | 
| 3.2.1 建筑空间:碎片式的修复纹理 | 第40-41页 | 
| 3.2.2 消费空间:同质化的营运模式 | 第41页 | 
| 3.2.3 文化空间:稀缺性的本体元素 | 第41-43页 | 
| 第四章 台湾眷村文化保存中的公民参与主体及动机 | 第43-56页 | 
| 4.1 眷村文化保存中的公民参与主体识别 | 第43-47页 | 
| 4.1.1 眷村子弟 | 第43-44页 | 
| 4.1.2 专家学者 | 第44-45页 | 
| 4.1.3 NGO组织 | 第45-46页 | 
| 4.1.4 进驻业者 | 第46页 | 
| 4.1.5 文化事务主管部门 | 第46-47页 | 
| 4.2 眷村文化保存中公民参与主体的利益关系 | 第47-49页 | 
| 4.2.1 主管部门与个体利益 | 第47页 | 
| 4.2.2 主管部门与公共利益 | 第47-48页 | 
| 4.2.3 公共利益与个体利益 | 第48页 | 
| 4.2.4 进驻业者利益与眷村居民利益 | 第48-49页 | 
| 4.3 眷村文化保存中的公民参与动机 | 第49-56页 | 
| 4.3.1 眷村文化保存中的社会争议 | 第50-51页 | 
| 4.3.2 眷村文化保存中的利益诉求 | 第51-56页 | 
| 第五章 台湾眷村文化保存中的阶梯式公民参与 | 第56-73页 | 
| 5.1 眷村文化保存中参与阶梯的建构维度与要素 | 第56-58页 | 
| 5.1.1 参与范围 | 第56页 | 
| 5.1.2 参与形式 | 第56-57页 | 
| 5.1.3 参与程度 | 第57页 | 
| 5.1.4 参与效果 | 第57-58页 | 
| 5.2 眷村文化保存中的阶梯式公民参与行为 | 第58-67页 | 
| 5.2.1 无参与阶段:单向性的参与行为 | 第58-61页 | 
| 5.2.2 象征性参与阶段:互动性的参与行为 | 第61-65页 | 
| 5.2.3 实质性参与阶段:合作性的参与行为 | 第65-67页 | 
| 5.3 眷村文化保存中阶梯式公民参与的经验 | 第67-71页 | 
| 5.3.1 意见领袖在公民参与中占据主导地位 | 第67-68页 | 
| 5.3.2 激进的参与方式比友好对话更为有效 | 第68-69页 | 
| 5.3.3 象征性参与阶段对公共决策影响微弱 | 第69-70页 | 
| 5.3.4 公民参与能力与公共决策影响力正相关 | 第70页 | 
| 5.3.5 主体的利益相关性并非与决策影响力成正比 | 第70-71页 | 
| 5.4 小结 | 第71-73页 | 
| 第六章 台湾眷村文化保存中的公民参与困境及优化 | 第73-81页 | 
| 6.1 眷村文化保存中公民参与的困境及其成因 | 第73-77页 | 
| 6.1.1 角色的理念差异与协同性发展间的矛盾 | 第73-74页 | 
| 6.1.2 封闭的决策环境与开放性要求间的矛盾 | 第74-75页 | 
| 6.1.3 沉寂的参与主体与多元化需求间的矛盾 | 第75-76页 | 
| 6.1.4 缺失的沟通桥梁与合作性诉求间的矛盾 | 第76页 | 
| 6.1.5 象征的参与平台与参与权实现间的矛盾 | 第76-77页 | 
| 6.2 眷村文化保存中公民参与的行为优化路径 | 第77-81页 | 
| 6.2.1 激发自主参与意识:摆脱“公民控制”阶段 | 第78页 | 
| 6.2.2 培育组织参与能力:为“合作关系”注入力量 | 第78-79页 | 
| 6.2.3 规范公共参与平台:为“实质性”参与提供保障 | 第79页 | 
| 6.2.4 集中合作参与权力:迈向“授权”的参与阶梯 | 第79-81页 | 
| 结语 | 第81-83页 | 
| 1.研究结论 | 第81页 | 
| 2.研究创新点 | 第81页 | 
| 3.研究不足点 | 第81-83页 | 
| 参考文献 | 第83-86页 | 
| 附录1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 第86-87页 | 
| 附录2 :访谈同意书 | 第87-88页 | 
| 附录3 :访谈提纲 | 第88-91页 | 
| 致谢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