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0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 1.2.1 礁灰岩储层地质特征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1.2.2 剩余油形成机理及分布规律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1.2.3 剩余油挖潜技术研究现状 | 第13页 | 
| 1.3 论文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 1.4 论文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 1.5 工作量统计及创新点总结 | 第15-17页 | 
| 第2章 油藏地质特征及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 第17-30页 | 
| 2.1 研究区域位置及构造背景 | 第17-18页 | 
| 2.2 沉积相特征及层位划分 | 第18页 | 
| 2.3 隔夹层分布特征 | 第18-19页 | 
| 2.4 储层特征 | 第19-25页 | 
| 2.4.1 岩石类型 | 第19-20页 | 
| 2.4.2 孔渗物性特征及非均质性 | 第20-21页 | 
| 2.4.3 储层敏感性 | 第21-24页 | 
| 2.4.4 储层润湿性 | 第24-25页 | 
| 2.5 油藏温压系统 | 第25页 | 
| 2.6 储层流体特征 | 第25页 | 
| 2.6.1 原油性质 | 第25页 | 
| 2.6.2 天然气性质 | 第25页 | 
| 2.6.3 地层水性质 | 第25页 | 
| 2.7 油藏地质储量 | 第25-26页 | 
| 2.8 油田开发历程与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6-28页 | 
| 2.8.1 开发历程 | 第26-28页 | 
| 2.8.2 油田开发动态及开发面临的问题 | 第28页 | 
| 2.9 本章小结 | 第28-30页 | 
| 第3章 微观剩余油形成机理及分布特征 | 第30-41页 | 
| 3.1 LH油藏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类型 | 第30-35页 | 
| 3.2 微观水驱油实验 | 第35-39页 | 
| 3.2.1 微观水驱油实验原理 | 第35-36页 | 
| 3.2.2 微观水驱油特征分析 | 第36-39页 | 
| 3.3 微观剩余油形成机理及分布特征 | 第39-40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 第4章 宏观剩余油形成机理及分布特征 | 第41-61页 | 
| 4.1 单井机理模型的建立原则 | 第41页 | 
| 4.2 机理模型剩余油形成机理及分布特征 | 第41-44页 | 
| 4.3 不同孔隙结构组合模式剩余油形成机理及分布特征 | 第44-46页 | 
| 4.4 影响因素分析 | 第46-50页 | 
| 4.5 典型井特殊动态机理数值模拟简析 | 第50-55页 | 
| 4.5.1 典型井机理模型的建立 | 第50-51页 | 
| 4.5.2 模型剩余油分布 | 第51-52页 | 
| 4.5.3 D层及以下层位动用程度分析 | 第52-55页 | 
| 4.6 平面宏观剩余油分布规律 | 第55-58页 | 
| 4.6.1 各井控区储层类型归类 | 第55-57页 | 
| 4.6.2 剩余油饱和度平面分布情况 | 第57-58页 | 
| 4.7 数值模拟油田剩余油分布规律及挖潜 | 第58-60页 | 
| 4.7.1 剩余油分布规律 | 第58-59页 | 
| 4.7.2 潜力井位优化结果 | 第59-60页 | 
| 4.8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 第5章 LH油藏提高采收率方法研究 | 第61-99页 | 
| 5.1 适合LH油藏的提高采收率方向分析 | 第61-65页 | 
| 5.1.1 改型水驱提高驱油效率实验结果分析 | 第61-63页 | 
| 5.1.2 油田目前采用措施分析 | 第63-64页 | 
| 5.1.3 注气混相驱提高采收率方法分析 | 第64-65页 | 
| 5.2 注常规气体实现重力稳定混相可行性论证 | 第65-69页 | 
| 5.2.1 PVT分析 | 第65-67页 | 
| 5.2.2 细管数值模拟研究 | 第67-69页 | 
| 5.3 注油田伴生气实现重力稳定混相可行性论证 | 第69-97页 | 
| 5.3.1 三元相图分析 | 第69-72页 | 
| 5.3.2 PVT分析 | 第72-73页 | 
| 5.3.3 细管数值模拟研究 | 第73-75页 | 
| 5.3.4 机理模型提高采收率效果分析 | 第75-91页 | 
| 5.3.5 注气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 第91-97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97-99页 | 
| 第6章 结论与认识 | 第99-100页 | 
| 致谢 | 第100-101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1-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