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西地区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沉积储层特征综合研究及有利区带预测
|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8页 |
|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9-10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 1.2.1 碳酸盐岩储层沉积学研究 | 第10-13页 |
| 1.2.2 礁滩体储层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 1.2.3 研究区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路线 | 第15-16页 |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 1.3.2 技术路线 | 第16页 |
| 1.4 论文工作量 | 第16-18页 |
| 第2章 地层划分及对比 | 第18-25页 |
| 2.1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8页 |
| 2.2 地层划分 | 第18-21页 |
| 2.2.1 含泥灰岩段 | 第19-20页 |
| 2.2.2 颗粒灰岩段 | 第20页 |
| 2.2.3 泥质条带灰岩段 | 第20-21页 |
| 2.3 地层横向对比 | 第21-25页 |
| 第3章 沉积相类型及特征 | 第25-52页 |
| 3.1 沉积相标志 | 第25-31页 |
| 3.1.1 古生物类型 | 第25页 |
| 3.1.2 岩石学标志 | 第25-30页 |
| 3.1.3 测井相标志 | 第30-31页 |
| 3.2 沉积微相类型及特征 | 第31-38页 |
| 3.2.1 台地边缘相 | 第31-36页 |
| 3.2.2 开阔台地相 | 第36-38页 |
| 3.3 不同岩性测井相解释模式 | 第38-41页 |
| 3.3.1 粒屑滩 | 第38-40页 |
| 3.3.2 灰泥丘 | 第40页 |
| 3.3.3 滩间海 | 第40-41页 |
| 3.4 沉积相纵向发育特征 | 第41-43页 |
| 3.4.1 顺6井 | 第41-42页 |
| 3.4.2 顺3井 | 第42-43页 |
| 3.5 沉积相横向发育特征 | 第43-45页 |
| 3.5.1 垂直台缘-台内带方向 | 第44页 |
| 3.5.2 平行塔中Ⅰ号坡折带方向 | 第44-45页 |
| 3.6 地震相及台缘地质结构解析 | 第45-49页 |
| 3.6.1 地震相划分及平面分布 | 第45-46页 |
| 3.6.2 台缘地质结构解析 | 第46-49页 |
| 3.7 沉积相平面分布 | 第49-50页 |
| 3.8 沉积相演化模式 | 第50-52页 |
| 第4章 储层基本特征 | 第52-61页 |
| 4.1 储层岩石学特征 | 第52-53页 |
| 4.2 储层储集空间类型及特征 | 第53-57页 |
| 4.2.1 宏观储集空间类型 | 第53-55页 |
| 4.2.2 微观储集空间类型 | 第55-56页 |
| 4.2.3 储集空间特征 | 第56-57页 |
| 4.3 储层物性特征 | 第57-59页 |
| 4.3.1 常规物性特征描述 | 第58页 |
| 4.3.2 测井物性特征描述 | 第58-59页 |
| 4.4 储层类型 | 第59-61页 |
| 第5章 储层纵横向发育特征 | 第61-68页 |
| 5.1 储层评价标准 | 第61页 |
| 5.2 储层分类评价 | 第61-62页 |
| 5.3 储层纵向特征 | 第62-65页 |
| 5.4 储层横向特征 | 第65-68页 |
| 5.4.1 垂直台缘台内方向 | 第65页 |
| 5.4.2 平行顺西-塔中Ⅰ号断裂带方向 | 第65-68页 |
| 第6章 储层主控因素分析 | 第68-85页 |
| 6.1 沉积相 | 第68-69页 |
| 6.2 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 | 第69-81页 |
| 6.2.1 方解石胶结充填作用 | 第69-71页 |
| 6.2.2 压实和压溶作用 | 第71-72页 |
| 6.2.3 构造破裂作用 | 第72-73页 |
| 6.2.4 岩溶作用 | 第73-81页 |
| 6.3 构造作用 | 第81页 |
| 6.4 储层孔隙演化及发育模式 | 第81-85页 |
| 6.4.1 储层孔隙演化模式 | 第81-84页 |
| 6.4.2 储层发育模式 | 第84-85页 |
| 第7章 储层有利区预测 | 第85-87页 |
| 7.1 储层预测方法及思路 | 第85页 |
| 7.2 储层分布及有利区预测 | 第85-87页 |
| 第8章 结论 | 第87-89页 |
| 致谢 | 第89-90页 |
| 参考文献 | 第90-96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