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英文摘要 | 第5页 |
引言 | 第6页 |
第一章 “因材施雕” | 第6-14页 |
1.1 “因材施雕”中的“因材” | 第6-13页 |
1.1.1 霍去病墓前石雕群、根雕中的“因材之形” | 第6-9页 |
1.1.2 石窟造像里的“因材之势” | 第9-10页 |
1.1.3 玉雕,太湖石中的“因材之意” | 第10-12页 |
1.1.4 寿山石雕和菊花石雕中的“因材之色” | 第12-13页 |
1.2 “因材施雕”中的“施雕” | 第13-14页 |
第二章 探本溯源 | 第14-19页 |
2.1 “因材施雕”与中国传统哲学 | 第14-16页 |
2.1.1 自然属性 | 第14页 |
2.1.2 材料的文化属性 | 第14-15页 |
2.1.3 “道法自然” | 第15页 |
2.1.4 “天人合一” | 第15-16页 |
2.1.5 “随顺因缘” | 第16页 |
2.2 “因材施雕”与中国传统审美 | 第16-17页 |
2.3 “因材施雕”与技术、材料稀缺 | 第17-19页 |
2.3.1 “因材施雕”与“技术” | 第17-18页 |
2.3.2 “因材施雕”与“稀缺材料” | 第18-19页 |
第三章 以古窥今 | 第19-21页 |
3.1 “因材施雕”对中国现当代雕塑的影响 | 第19-20页 |
3.2 西方当代艺术中的“因材施雕” | 第20-21页 |
第四章 “因材施雕”在我的创作中的体现 | 第21-25页 |
4.1 作品《收缩的家》 | 第21-22页 |
4.2 作品《窗明几净》 | 第22-25页 |
结论 | 第25-26页 |
参考文献 | 第26-28页 |
致谢 | 第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