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2-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6页 |
1.1.1 难溶性药物增溶方法的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1.1.2 微环境pH调控技术的概述 | 第13-15页 |
1.1.3 模型药物格列吡嗪的研究概述 | 第15-16页 |
1.2 立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第二章 格列吡嗪体外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18-24页 |
2.1 体外释放度测定方法的建立 | 第18-20页 |
2.1.1 不同介质中分析波长的选择 | 第18-19页 |
2.1.2 标准曲线的制备 | 第19-20页 |
2.1.3 稳定性试验 | 第20页 |
2.1.4 重复性试验 | 第20页 |
2.1.5 回收率试验 | 第20页 |
2.1.6 释放度测定方法 | 第20页 |
2.2 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第20-23页 |
2.2.1 标准曲线制备 | 第21页 |
2.2.2 精密度试验 | 第21页 |
2.2.3 回收率试验 | 第21页 |
2.2.4 稳定性试验 | 第21页 |
2.2.5 有关物质的测定 | 第21-23页 |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三章 制剂处方前研究 | 第24-33页 |
3.1 方法 | 第24-25页 |
3.1.1 格列吡嗪在不同介质中的平衡溶解度的测定 | 第24页 |
3.1.2 格列吡嗪与辅料的相容性研究 | 第24-25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25-32页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四章 基于微环境pH调控的格列吡嗪缓释片的制备与评价 | 第33-54页 |
4.1 方法 | 第33-37页 |
4.1.1 格列吡嗪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与评价 | 第33-34页 |
4.1.2 载药量测定 | 第34页 |
4.1.3 包封率的测定 | 第34页 |
4.1.4 格列吡嗪缓释片的制备 | 第34-35页 |
4.1.5 处方内因素对药物释放的影响 | 第35-36页 |
4.1.6 D-最优混料设计优化处方 | 第36-37页 |
4.1.7 优化验证试验 | 第37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37-53页 |
4.2.1 包合物的鉴别 | 第37-39页 |
4.2.2 包合物的评价 | 第39-40页 |
4.2.3 处方内因素对药物释放的影响 | 第40-46页 |
4.2.4 D-混料设计处方优化实验 | 第46-53页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五章 释药机理的探究及凝胶特性的测定 | 第54-64页 |
5.1 方法 | 第54-56页 |
5.1.1 释药模型拟合 | 第54-55页 |
5.1.2 水化、溶蚀试验 | 第55页 |
5.1.3 片剂内部微环境pH的表征 | 第55页 |
5.1.4 缓释片凝胶特性的测定 | 第55-56页 |
5.2 结果与讨论 | 第56-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六章 格列吡嗪缓释片在比格犬体内的药物动力学及体内外相关性研究 | 第64-74页 |
6.1 方法 | 第64-66页 |
6.1.1 体内血药浓度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64-65页 |
6.1.2 血浆样品处理方法 | 第65页 |
6.1.3 标准曲线的制备 | 第65页 |
6.1.4 精密度 | 第65页 |
6.1.5 回收率 | 第65页 |
6.1.6 实验对象 | 第65页 |
6.1.7 方法设计 | 第65-66页 |
6.1.8 药动学参数的计算 | 第66页 |
6.1.9 统计与分析 | 第66页 |
6.1.10 体内外相关性评价 | 第66页 |
6.2 结果与讨论 | 第66-72页 |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4-76页 |
7.1 结论 | 第74-75页 |
7.2 展望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1页 |
附录 | 第81-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