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0-13页 |
1.2.1 国外关于药品价格的研究综述 | 第10-11页 |
1.2.2 国内关于药品价格的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1.2.3 文献评述 | 第13页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3-14页 |
1.4 研究框架 | 第14页 |
1.5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6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7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第15页 |
1.8 概念与范围界定 | 第15-17页 |
第二章 我国药品价格管制的历史演进 | 第17-21页 |
2.1 政府定价阶段(1949-1984)——严控把关药品流通各个环节 | 第17页 |
2.2 开放定价阶段(1984-1996)——放开大部分药品定价 | 第17-18页 |
2.3 政府与市场作用相结合(1996-2015)——最高零售价管制 | 第18-19页 |
2.4 新一轮药价改革(2015至今)——重新放开大部分药品定价 | 第19-20页 |
2.5 小结 | 第20-21页 |
第三章 当前我国药品价格不合理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 第21-28页 |
3.1 药品价格不合理的表现 | 第21-22页 |
3.1.1 价格与市场供需脱节 | 第21页 |
3.1.2 专利药、独家药价格过高 | 第21页 |
3.1.3 原研药与仿制药比价脱节 | 第21-22页 |
3.2 药品价格不合理的原因分析 | 第22-26页 |
3.2.1 招标与采购脱节 | 第22-23页 |
3.2.2 原料药市场存在垄断 | 第23页 |
3.2.3 流通环节混乱 | 第23-24页 |
3.2.4 新药研发成本高 | 第24页 |
3.2.5 医保支付方式单一 | 第24页 |
3.2.6 权责分散,管办不分 | 第24-25页 |
3.2.7 “以药养医”体制 | 第25页 |
3.2.8 双向垄断的处方权 | 第25-26页 |
3.3 小结 | 第26-28页 |
第四章 我国药品形成中的利益相关者行为选择分析 | 第28-34页 |
4.1 政府内部各部门 | 第29页 |
4.2 医院、政府与患者 | 第29-30页 |
4.3 医院、医保与患者 | 第30-31页 |
4.4 医院与药企 | 第31-32页 |
4.5 政府与药企 | 第32-33页 |
4.6 小结 | 第33-34页 |
第五章 我国药品价格多方利益协商机制的理论框架设计 | 第34-46页 |
5.1 多方利益协商机制的关键要素 | 第34-36页 |
5.1.1 机制层次 | 第34-35页 |
5.1.2 指导原则 | 第35页 |
5.1.3 协商主体与范围 | 第35页 |
5.1.4 协商模式 | 第35-36页 |
5.2 医保基准价的协商制定 | 第36-39页 |
5.2.1 关于药品的医保基准价的提出 | 第36-37页 |
5.2.2 药品准入分类及参考数据来源 | 第37-38页 |
5.2.3 新药准入与医保基准价的协商流程 | 第38-39页 |
5.2.4 药价调整 | 第39页 |
5.3 医保支付价的协商制定——三合一支付模式 | 第39-45页 |
5.3.1 三合一支付模式的必要性分析 | 第39-40页 |
5.3.2 “三合一”支付模式说明与举例 | 第40-43页 |
5.3.3 议价奖励金的设定 | 第43-44页 |
5.3.4 “三合一”支付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 第44-45页 |
5.4 小结 | 第45-4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6-47页 |
6.1 结论 | 第46页 |
6.2 展望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