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8页 |
摘要 | 第8-9页 |
1 绪论 | 第9-13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9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 | 第9-11页 |
1.2.1 国外相关研究 | 第9-10页 |
1.2.2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0-11页 |
1.3 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第11-13页 |
1.3.1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1.3.2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2-13页 |
2 抓草机的相关智能控制技术 | 第13-14页 |
2.1 动力系统 | 第13页 |
2.2 计算机监控系统 | 第13页 |
2.3 远程控制系统 | 第13-14页 |
2.4 其它方面 | 第14页 |
3 抓草机工作装置结构,工作过程及其设计要求 | 第14-15页 |
3.1 工作装置结构 | 第14页 |
3.2 工作过程 | 第14-15页 |
3.3 工作装置设计要求 | 第15页 |
4 工作装置的静力学分析 | 第15-24页 |
4.1 外载荷 | 第16-18页 |
4.1.1 外载荷的确定 | 第16页 |
4.1.2 外载荷计算 | 第16-18页 |
4.2 工作装置的受力分析 | 第18-22页 |
4.2.1 对称载荷工况分析 | 第19-21页 |
4.2.2 偏载工况分析 | 第21-22页 |
4.3 工作装置的强度校核 | 第22-24页 |
5 抓草机动臂的有限元分析和举升油缸的ADAMS仿真 | 第24-27页 |
5.1 动臂有限元分析 | 第24-26页 |
5.1.1 动臂建模 | 第24-25页 |
5.1.2 动臂材料属性定义 | 第25页 |
5.1.3 动臂网格的划分 | 第25页 |
5.1.4 施加位移约束和载荷 | 第25-26页 |
5.1.5 动臂有限元结果分析 | 第26页 |
5.2 举升油缸ADAMS仿真 | 第26-27页 |
5.2.1 仿真注意事项 | 第26-27页 |
5.2.2 动力学仿真结果分析 | 第27页 |
6 抓草机工作装置智能控制系统整体设计 | 第27-37页 |
6.1 系统结构设计 | 第27-28页 |
6.2 智能节点的结构设计 | 第28页 |
6.3 智能节点的硬件实现 | 第28-30页 |
6.3.1 硬件的选择 | 第28-29页 |
6.3.2 电路的设计 | 第29-30页 |
6.4 智能节点的软件实现 | 第30-35页 |
6.4.1 智能节点的软件模型 | 第30-31页 |
6.4.2 CAN通信的步骤和流程 | 第31-32页 |
6.4.3 CAN基本通信软件 | 第32-33页 |
6.4.4 应用层协议软件 | 第33-34页 |
6.4.5 数据字典 | 第34页 |
6.4.6 具体应用程序 | 第34-35页 |
6.4.7 源程序 | 第35页 |
6.5 CAN智能节点的调试 | 第35-36页 |
6.5.1 CAN智能节点的硬件调试 | 第35页 |
6.5.2 CAN智能节点基本通信的调试 | 第35-36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7 抓草机工作装置智能控制系统具体设计 | 第37-50页 |
7.1 系统功能 | 第37-38页 |
7.2 抓取质量记录系统设计 | 第38-47页 |
7.2.1 抓草机抓举稳定性分析 | 第38-40页 |
7.2.2 系统功能实现 | 第40-47页 |
7.3 抓举高度显示系统设计 | 第47-49页 |
7.3.1 抓举高度显示系统的工作原理 | 第47页 |
7.3.2 数字高度仪 | 第47-48页 |
7.3.3 抓举高度显示系统电路 | 第48-49页 |
7.4 软件的设计 | 第49-50页 |
8 结论与展望 | 第50-52页 |
8.1 结论 | 第50页 |
8.2 展望 | 第50-52页 |
8.2.1 总线化 | 第50-51页 |
8.2.2 两极化发展 | 第51页 |
8.2.3 产品形成系列 | 第51页 |
8.2.4 技术参数网络化 | 第51页 |
8.2.5 绿色产业道路(节能减排)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Abstract | 第54-55页 |
附件 | 第55-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