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北弱挥发性碳酸盐岩油藏合理开发方式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4页 |
1.2.1 挥发性油藏开发方式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2 碳酸盐岩油藏开发方式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 第14-17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 第17-20页 |
2.1 地理位置概况 | 第17页 |
2.2 勘探开发概况 | 第17页 |
2.3 地层发育概况 | 第17-20页 |
第3章 地质特征分析 | 第20-43页 |
3.1 构造特征 | 第20-22页 |
3.1.1 构造顶面特征 | 第20-21页 |
3.1.2 断裂分布特征 | 第21-22页 |
3.2 储集体特征 | 第22-24页 |
3.2.1 岩石学特征 | 第22-23页 |
3.2.2 储集空间类型 | 第23-24页 |
3.3 井间连通性分析 | 第24-27页 |
3.3.1 断溶体分布 | 第24-25页 |
3.3.2 连通性分析 | 第25-27页 |
3.4 弱挥发性油藏的特征 | 第27-34页 |
3.4.1 PVT分析 | 第27-31页 |
3.4.2 原油性质 | 第31页 |
3.4.3 天然气性质 | 第31页 |
3.4.4 地层水性质 | 第31-32页 |
3.4.5 温压系统 | 第32-33页 |
3.4.6 相态分析 | 第33页 |
3.4.7 流体物性界定 | 第33-34页 |
3.4.8 流体组成界定 | 第34页 |
3.5 储量计算 | 第34-43页 |
3.5.1 容积法储量计算 | 第35-37页 |
3.5.2 试井法储量计算 | 第37-43页 |
第4章 开发特征分析 | 第43-54页 |
4.1 开发动态分析 | 第43-47页 |
4.1.1 区块开发动态分析 | 第43页 |
4.1.2 单井开发动态分析 | 第43-47页 |
4.2 产能评价 | 第47-49页 |
4.2.1 试采产能评价 | 第47页 |
4.2.2 单井及连通体产能评价 | 第47-48页 |
4.2.3 采液采油速度分析 | 第48-49页 |
4.3 采收率标定 | 第49-51页 |
4.3.1 API采收率计算公式 | 第49-50页 |
4.3.2 回归—代码采收率计算公式 | 第50-51页 |
4.3.3 小节 | 第51页 |
4.4 递减规律分析 | 第51-54页 |
4.4.1 递减趋势分析 | 第51-53页 |
4.4.2 递减率的求取 | 第53-54页 |
第5章 合理开发方式研究 | 第54-91页 |
5.1 研究区合理开发技术探讨 | 第54-60页 |
5.1.1 注水保压适应性分析 | 第54-55页 |
5.1.2 注气保压适应性分析 | 第55-59页 |
5.1.3 研究区开发方式筛选 | 第59-60页 |
5.2 技术政策界限研究 | 第60-70页 |
5.2.1 单井控制经济界限研究 | 第60-62页 |
5.2.2 合理井网、井距、井型 | 第62-66页 |
5.2.3 合理压力保持水平 | 第66-68页 |
5.2.4 合理产能及合理工作制度 | 第68-70页 |
5.3 数值模拟确定合理开发方式 | 第70-88页 |
5.3.1 典型开发单元模型确定 | 第70-73页 |
5.3.2 弹性能量开发方式开发效果 | 第73-78页 |
5.3.3 注水开发方式开发效果 | 第78-82页 |
5.3.4 注气开发方式开发效果 | 第82-86页 |
5.3.5 推荐开发方式 | 第86-88页 |
5.4 开发方案部署 | 第88-91页 |
5.4.1 方案部署结果 | 第88-89页 |
5.4.2 实施要求 | 第89-91页 |
结论 | 第91-93页 |
致谢 | 第93-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9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