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绪论 | 第10-18页 |
| 一、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 二、学术史回顾 | 第11-17页 |
| (一)关于谥法起源的研究 | 第12-13页 |
| (二)关于谥号文化内涵及演变的研究 | 第13-14页 |
| (三)关于谥法的影响和作用的研究 | 第14页 |
| (四)关于“生”称谥的研究 | 第14-15页 |
| (五)关于帝妃、宗室谥法的研究 | 第15-16页 |
| (六)关于官员谥法的研究 | 第16-17页 |
|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7-18页 |
| 第一章 隋代官员谥号研究 | 第18-42页 |
| 第一节 隋代官员谥号的用字 | 第18-25页 |
| 一、用字依据 | 第18-21页 |
| (一)谥典依据 | 第18-20页 |
| (二)无谥典依据的谥号 | 第20-21页 |
| 二、用字类型 | 第21-25页 |
| (一)谥号字数 | 第21-22页 |
| (二)谥号性质 | 第22-25页 |
| 第二节 隋代官员的给谥条件 | 第25-31页 |
| 一、一般给谥条件 | 第25-31页 |
| 二、特殊给谥条件 | 第31页 |
| 第三节 官员以外的得谥群体 | 第31-42页 |
| 一、皇帝谥号 | 第31-33页 |
| 二、皇后谥号 | 第33-35页 |
| 三、宗室谥号 | 第35-39页 |
| 四、外戚谥号 | 第39-40页 |
| 五、民间私谥 | 第40-42页 |
| 第二章 唐代官员谥法的特点和作用 | 第42-59页 |
| 第一节 唐代官员谥法的特点 | 第42-56页 |
| 一、给谥程序制度化 | 第42-45页 |
| (一)请谥 | 第43页 |
| (二)拟谥 | 第43-44页 |
| (三)议谥 | 第44页 |
| (四)定谥 | 第44页 |
| (五)赐谥 | 第44-45页 |
| 二、“改谥”现象普遍化 | 第45-56页 |
| (一)“改谥”原因 | 第48-54页 |
| 1、“谥号”本身存在问题 | 第49-51页 |
| (1)谥字不恰当 | 第49-50页 |
| (2)单复谥争论 | 第50-51页 |
| 2、出于个人私怨,打击政敌 | 第51页 |
| 3、皇帝与权臣的个人喜好 | 第51-52页 |
| 4、拟谥对象家属的反对 | 第52页 |
| 5、安抚藩镇的特殊目的 | 第52-54页 |
| (二)“改谥”普遍化的原因 | 第54-56页 |
| 1、给谥依据的看法不同 | 第54-55页 |
| 2、相对宽松的政治氛围 | 第55页 |
| 3、部分礼官的贪赃枉法 | 第55-56页 |
| 第二节 唐代官员谥法的作用 | 第56-59页 |
| 一、褒善贬恶,教化臣民 | 第56-57页 |
| 二、维护封建等级制度 | 第57页 |
| 三、抑制专权,改善吏治 | 第57-59页 |
| 第三章 隋唐官员谥法对魏晋南北朝的继承变革及对后世的影响 | 第59-63页 |
| 第一节 给谥条件 | 第59-60页 |
| 第二节 拟谥官员 | 第60-61页 |
| 第三节 谥号字数及性质 | 第61-63页 |
| 结语 | 第63-65页 |
| 附表 | 第65-72页 |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 致谢 | 第76-77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77-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