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绪论 | 第12-23页 |
一、选题缘由与意义 | 第12-14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4-21页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1页 |
四、研究框架与内容 | 第21-22页 |
五、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22-23页 |
第一章 县财政体制的重建与变动 | 第23-46页 |
第一节 县财政体制的重建(1949-1952) | 第23-32页 |
一、财政工作的恢复 | 第23-26页 |
二、财税系统管理的加强 | 第26-32页 |
第二节 县财政体制的确立与发展(1953-1957) | 第32-37页 |
一、县级财政的正式确立 | 第32-34页 |
二、预决算管理与编制 | 第34-35页 |
三、税种范围变更 | 第35-37页 |
第三节 县财政体制的扩张(1958-1960) | 第37-41页 |
一、修改工商税制 | 第38-39页 |
二、合并财税机构 | 第39-41页 |
第四节 县财政体制的调整(1961-1966) | 第41-46页 |
一、调整管理体制 | 第41-44页 |
二、调整税种范围 | 第44-46页 |
第二章 县财政的收入与支出 | 第46-81页 |
第一节 县财政收入结构 | 第46-66页 |
一、预算收入 | 第46-64页 |
二、预算外收入 | 第64-66页 |
第二节 县财政支出结构 | 第66-73页 |
一、预算支出 | 第66-72页 |
二、预算外支出 | 第72-73页 |
第三节 县财权与事权的关系演变 | 第73-81页 |
一、1949-1957年:不平衡阶段 | 第73-76页 |
二、1958-1966年:由失衡到逐渐稳定阶段 | 第76-81页 |
第三章 变革中的县财政与社会经济 | 第81-114页 |
第一节 县农业财政资金投入 | 第81-89页 |
一、农业财政资金投入过程 | 第81-84页 |
二、农业财政资金投入效果 | 第84-89页 |
第二节 县财政与地方特色产业发展 | 第89-97页 |
一、扶持花炮产业,增加财政收入 | 第89-93页 |
二、支持造纸、制茶产业,发展特色经济 | 第93-97页 |
第三节 社会公共事业财政支出绩效 | 第97-109页 |
一、教育事业财政支出 | 第97-104页 |
二、卫生事业财政支出 | 第104-109页 |
第四节 县财政的问题与不足 | 第109-114页 |
一、财政基础的薄弱 | 第109-110页 |
二、财政集权体制的主导 | 第110-111页 |
三、财政自主性的缺乏 | 第111-114页 |
结论 | 第114-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27页 |
附录1 | 第127-161页 |
附录2 | 第161-163页 |
后记 | 第163-1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