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4页 |
1.1 引言 | 第12-14页 |
1.2 工程结构抗震发展历程 | 第14页 |
1.3 隔震体系概述 | 第14-17页 |
1.4 隔震体系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1.4.1 基础隔震体系的发展及应用现状 | 第17-18页 |
1.4.2 层间隔震体系的发展及应用现状 | 第18-20页 |
1.5 隔震装置概述 | 第20-21页 |
1.6 P-Δ效应 | 第21-22页 |
1.7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第二章 结构的建立及研究方法 | 第24-40页 |
2.1 基于性能分析概述 | 第24-26页 |
2.2 增量动力时程分析 | 第26-28页 |
2.2.1 增量动力分析方法原理 | 第26-27页 |
2.2.2 IDA参数选取 | 第27页 |
2.2.3 性能状态的量化 | 第27-28页 |
2.3 地震易损性分析法 | 第28-30页 |
2.3.1 地震易损性分析方法简介 | 第28-29页 |
2.3.2 地震易损性的工程应用 | 第29-30页 |
2.4 分析方法 | 第30-32页 |
2.4.1 柱顶隔震体系模型的假定 | 第30-32页 |
2.4.2 Hiber?Huges?Tayto?α(HHT)法 | 第32页 |
2.5 材料本构关系 | 第32-36页 |
2.5.1 混凝土本构关系 | 第32-35页 |
2.5.2 钢筋本构关系 | 第35-36页 |
2.6 塑性铰 | 第36-38页 |
2.6.1 塑性铰的概念 | 第36-37页 |
2.6.2 塑性铰的长度 | 第37-38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第三章 框架结构抗震与隔震设计的分析及对比 | 第40-62页 |
3.1 引言 | 第40页 |
3.2 工程概况与配筋情况 | 第40-46页 |
3.2.1 工程概况 | 第40-42页 |
3.2.2 地震波选取 | 第42-44页 |
3.2.3 隔震支座的选取与布置 | 第44-46页 |
3.3 不同结构的动力响应对比 | 第46-55页 |
3.3.1 结构模态 | 第46-47页 |
3.3.2 层间剪力 | 第47-49页 |
3.3.3 倾覆力矩 | 第49-51页 |
3.3.4 顶层加速度 | 第51-53页 |
3.3.5 层间位移角 | 第53-55页 |
3.4 抗震体系与层间隔震体系下部结构的对比 | 第55-6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第四章 P-Δ效应下柱顶隔震体系动力分析 | 第62-90页 |
4.1 引言 | 第62页 |
4.2 P-Δ效应对无拉梁柱顶隔震体系响应的影响 | 第62-76页 |
4.2.1 不同悬臂柱尺寸在不考虑P-Δ效应的动力分析 | 第63-70页 |
4.2.2 不同悬臂柱尺寸在考虑P-Δ效应的动力分析 | 第70-76页 |
4.3 P-Δ效应对有拉梁柱顶隔震体系响应的影响 | 第76-83页 |
4.3.1 P-Δ效应对模态的影响 | 第76-77页 |
4.3.2 不同悬臂柱尺寸对是否考虑P-Δ效应的动力分析 | 第77-83页 |
4.4 拉梁对结构动力响应的影响 | 第83-87页 |
4.4.1 不考虑P-Δ效应的影响 | 第84-85页 |
4.4.2 考虑P-Δ效应的影响 | 第85-8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7-90页 |
第五章 P-Δ效应下增量动力响应分析 | 第90-110页 |
5.1 引言 | 第90页 |
5.2 增量动力弹塑性分析方法 | 第90-94页 |
5.2.1 地震波选取 | 第91-92页 |
5.2.2 调幅地震动方法 | 第92-93页 |
5.2.3 增量动力分析具体步骤 | 第93-94页 |
5.3 单条IDA曲线绘制 | 第94-104页 |
5.3.1 无拉梁层间柱顶隔震体系的单条IDA曲线 | 第95-99页 |
5.3.2 有拉梁层间柱顶隔震体系的单条IDA曲线 | 第99-104页 |
5.4 多条IDA曲线绘制 | 第104-109页 |
5.4.1 无拉梁柱顶隔震体系的多条IDA曲线 | 第105-107页 |
5.4.2 有拉梁柱顶隔震体系的多条IDA曲线 | 第107-10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09-110页 |
第六章 框架结构的地震易损性分析 | 第110-126页 |
6.1 引言 | 第110页 |
6.2 地震易损性分析及理论推导 | 第110-113页 |
6.2.1 地震易损性基本原理 | 第110-111页 |
6.2.2 地震易损性理论推导 | 第111-113页 |
6.3 层间柱顶隔震体系的地震易损性分析 | 第113-125页 |
6.3.1 无拉梁柱顶隔震体系的地震易损性 | 第113-115页 |
6.3.2 无拉梁柱顶隔震体系地震易损性曲线的绘制 | 第115-119页 |
6.3.3 有拉梁柱顶隔震体系的地震易损性 | 第119-120页 |
6.3.4 有拉梁柱顶隔震体系地震易损性曲线的绘制 | 第120-123页 |
6.3.5 有无拉梁柱顶隔震体系地震易损性曲线的对比 | 第123-125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25-126页 |
第七章 振动台试验和有限元对比分析 | 第126-146页 |
7.1 引言 | 第126页 |
7.2 试验模型及有限元模型介绍 | 第126-129页 |
7.3 振动台试验方案 | 第129-135页 |
7.3.1 传感器布置 | 第129-130页 |
7.3.2 试验工况及地震波介绍 | 第130-135页 |
7.4 有限元分析与试验对比 | 第135-144页 |
7.4.1 结构周期对比 | 第135-137页 |
7.4.2 加速度对比 | 第137-142页 |
7.4.3 隔震层滞回曲线 | 第142-144页 |
7.5 本章小结 | 第144-146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46-149页 |
8.1 结论 | 第146-147页 |
8.2 展望 | 第147-149页 |
参考文献 | 第149-155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155-156页 |
致谢 | 第1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