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31页 |
第一节 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过程 | 第10-13页 |
1.1 染色质结构活化 | 第10页 |
1.2 DNA的复制 | 第10-11页 |
1.3 DNA的转录 | 第11页 |
1.4 mRNA的加工 | 第11页 |
1.5 mRNA的翻译 | 第11-12页 |
1.6 蛋白质的加工 | 第12页 |
1.7 蛋白质的翻译后修饰及其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第二节 真核生物poly(A) mRNA结合蛋白 | 第13-19页 |
2.1 Poly(A) mENA结合蛋白家族成员介绍 | 第13-15页 |
2.2 Poly(A) mRNA结合蛋白的结构 | 第15页 |
2.3 PABP1的功能 | 第15-18页 |
2.4 PABP1功能的调控 | 第18-19页 |
第三节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 | 第19-20页 |
3.1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 | 第19页 |
3.2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家族介绍 | 第19页 |
3.3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的生物学功能 | 第19-20页 |
第四节 Sirtuins家族 | 第20-31页 |
4.1 Sirtuins家族成员介绍 | 第20-22页 |
4.2 SirT1基因的结构 | 第22-23页 |
4.3 SirT1的功能及其研究进展 | 第23-27页 |
4.4 SirT1功能的调控 | 第27-31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31-62页 |
第一节 实验材料 | 第31-34页 |
1.1 实验用细胞株和菌株 | 第31页 |
1.2 质粒 | 第31-32页 |
1.3 抗体和酶类 | 第32页 |
1.4 实验试剂和药品 | 第32-33页 |
1.5 实验平台 | 第33页 |
1.6 实验仪器和耗材 | 第33-34页 |
第二节 实验原理及方法 | 第34-62页 |
2.1 细胞培养技术 | 第34-36页 |
2.2 实验所需质粒的构建和提取 | 第36-43页 |
2.3 细胞转染技术 | 第43-45页 |
2.4 免疫印迹技术 | 第45-50页 |
2.5 免疫共沉淀技术 | 第50-51页 |
2.6 免疫荧光技术 | 第51-53页 |
2.7 免疫组化技术 | 第53-54页 |
2.8 细胞和组织水平的原位杂交技术 | 第54-56页 |
2.9 软琼脂克隆形成技术 | 第56-57页 |
2.10 蛋白体外结合实验 | 第57-58页 |
2.11 凝胶迁移实验 | 第58-59页 |
2.12 MTT检测细胞生长 | 第59页 |
2.13 病毒包装及稳转细胞株的构建 | 第59-62页 |
第三章 实验结果和分析 | 第62-101页 |
第一节 能量限制时SirTl通过其去乙酰化活性参与调控poly(A) mRNA的核输出 | 第62-70页 |
第二节 SirT1与poly(A)结合蛋白PABP1相互作用 | 第70-72页 |
第三节 PABP1的RNA结合结构域(RRM2)和SirTl的去乙酰化活性结构域是两者结合所必需的 | 第72-73页 |
第四节 SirTl调控PABP1的定位并且干扰PABP1与poly(A) mRNA及翻译起始因子的结合 | 第73-77页 |
第五节 SirT1通过PABP1的去乙酰化调控其功能 | 第77-84页 |
第六节 PABP1的去乙酰化修饰抑制蛋白翻译和细胞生长 | 第84-88页 |
第七节 AMPK-SirTl-PABPl信号通路动态调控poly(A) mRNA的输出 | 第88-96页 |
第八节 SirT1参与调控有丝分裂期的蛋白翻译 | 第96-98页 |
第九节 各种压力胁迫促进PABPl-SirTl的相互作用及PABP1和po1y(A) mRNA的核定位 | 第98-101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101-103页 |
第五章 全文总结 | 第103-105页 |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 第103-104页 |
第二节 主要创新点 | 第104-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19页 |
附录Ⅰ 英文缩写 | 第119-121页 |
附录Ⅱ 博士期间参与科研项目及发表论文情况 | 第121-123页 |
致谢 | 第123-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