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引言 | 第8-9页 |
第一章 违约精神损害赔偿概述 | 第9-17页 |
一、违约精神损害赔偿概述 | 第9-13页 |
(一)精神损害 | 第9-11页 |
(二)精神损害赔偿与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 第11-12页 |
(三)竞合、加害给付与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 第12-13页 |
二、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与侵权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 第13-17页 |
(一)相同点 | 第13页 |
(二)不同点 | 第13-17页 |
第二章 外国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 第17-23页 |
一、英国 | 第17-18页 |
二、美国 | 第18-19页 |
三、德国 | 第19-21页 |
四、法国 | 第21页 |
五、小结 | 第21-23页 |
第三章 国内学者对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观点 | 第23-29页 |
一、否定说 | 第23-24页 |
二、肯定说 | 第24-27页 |
(一)限制说 | 第24-27页 |
(二)完全肯定模式 | 第27页 |
三、小结 | 第27-29页 |
第四章 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存在的合理性 | 第29-36页 |
一、非竞合下当事人权利无法得到救济 | 第29页 |
二、肯定竞合模式下权利人无法得到充分救济 | 第29-31页 |
三、完全赔偿原则 | 第31-32页 |
四、实务背景下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合理性 | 第32-36页 |
第五章 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构建 | 第36-45页 |
一、原则 | 第36-39页 |
(一)商业合同不可以主张精神损害赔偿 | 第36-37页 |
(二)合同目的性原则 | 第37-38页 |
(三)无过错责任原则和推定过错原则相结合 | 第38页 |
(四)可预见原则 | 第38-39页 |
二、构成要件 | 第39-42页 |
(一)违约精神损害的主体只能是自然人 | 第39-40页 |
(二)违约行为与精神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 第40页 |
(三)精神损害必须达到一定程度 | 第40-41页 |
(四)区分两种不同情形下的过错程度 | 第41-42页 |
三、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合同类型 | 第42-43页 |
四、小结 | 第43-45页 |
结语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