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站行人疏散时间优化模型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1 国外行人疏散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内行人疏散研究现状 | 第12页 |
1.3 国内外地铁行人疏散规范 | 第12-16页 |
1.3.1 我国地铁行人疏散规范 | 第12-14页 |
1.3.2 美国NFPA规范 | 第14-15页 |
1.3.3 疏散规范比较 | 第15-16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地铁行人疏散基础理论 | 第18-27页 |
2.1 地铁站内行人特征对疏散的影响 | 第18-20页 |
2.1.1 宏观行人特征 | 第18-19页 |
2.1.2 微观行人特征 | 第19-20页 |
2.2 地铁站内不同设施对疏散的影响 | 第20-23页 |
2.2.1 基础设施 | 第20-23页 |
2.2.2 附属设施 | 第23页 |
2.3 人群疏散时间的经验公式 | 第23-25页 |
2.3.1 Togawa公式 | 第23-24页 |
2.3.2 Pauls公式 | 第24页 |
2.3.3 Melink、Booth公式 | 第24-25页 |
2.4 疏散仿真软件 | 第2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5-27页 |
第三章 换乘站内行人流特性观测与分析 | 第27-42页 |
3.1 数据采集 | 第27-32页 |
3.1.1 平直通道行人行为数据采集 | 第28-29页 |
3.1.2 上行楼梯行人行为数据采集 | 第29-30页 |
3.1.3 下行楼梯行人行为数据采集 | 第30-31页 |
3.1.4 行人进站闸机行为数据采集 | 第31-32页 |
3.2 行人流特征分析 | 第32-36页 |
3.2.1 人群分布特征分析 | 第32页 |
3.2.2 人群流量特性分析 | 第32-36页 |
3.3 行人密度-速度特性分析 | 第36-40页 |
3.3.1 平直通道行人密度-速度特性分析 | 第36-37页 |
3.3.2 上行楼梯行人密度-速度特性分析 | 第37-39页 |
3.3.3 下行楼梯行人密度-速度特性分析 | 第39-40页 |
3.4 行人密度-速度验证关系 | 第40-4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换乘站内行人疏散时间优化 | 第42-55页 |
4.1 站内疏散时间计算 | 第42-49页 |
4.1.1 行人流下车时间 | 第43-45页 |
4.1.2 站台疏散时间 | 第45-48页 |
4.1.3 平直通道疏散时间 | 第48页 |
4.1.4 楼梯走行时间 | 第48-49页 |
4.1.5 闸机的通过时间 | 第49页 |
4.2 疏散路径研究 | 第49-52页 |
4.2.1 疏散路径的定义 | 第49-50页 |
4.2.2 设计疏散路径基本要求 | 第50-51页 |
4.2.3 构建行人走行网络 | 第51-52页 |
4.3 基于疏散时间最优的分配模型 | 第52-54页 |
4.3.1 常规的分配模型 | 第52-53页 |
4.3.2 基于动态规划的时间最优客流分配模型 | 第53-5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五章 实例分析 | 第55-71页 |
5.1 车站选取 | 第55-57页 |
5.1.1 小寨站行人走行网络结构描述 | 第55-57页 |
5.2 小寨站疏散分析 | 第57-65页 |
5.2.1 情景设置 | 第58页 |
5.2.2 疏散行人的构成 | 第58-59页 |
5.2.3 客流分配结果及疏散时间计算 | 第59-65页 |
5.3 软件仿真 | 第65-70页 |
5.3.1 Anylogic软件介绍 | 第65-67页 |
5.3.2 小寨站行人疏散仿真 | 第67-70页 |
5.3.3 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7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1-73页 |
研究结论 | 第71页 |
论文的不足及展望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附录 | 第76-81页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