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DEM与数字地形分析方法的月表撞击坑提取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7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5-17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5-16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3页 |
1.2.1 月表撞击坑形貌特征研究 | 第17-18页 |
1.2.2 月表撞击坑提取方法研究 | 第18-19页 |
1.2.3 几种经典的边缘提取算法 | 第19-22页 |
1.2.4 研究现状总结与分析 | 第22-23页 |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第23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23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23页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3-25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1.5 论文组织 | 第25-27页 |
第二章 月表撞击坑特征分析与分类 | 第27-40页 |
2.1 月表撞击坑的组成要素 | 第27-30页 |
2.2 月表撞击坑的空间特征 | 第30-34页 |
2.2.1 空间分布特征 | 第30-32页 |
2.2.2 空间关系特征及月表撞击坑的分类 | 第32-34页 |
2.3 月表撞击坑的形态特征 | 第34-36页 |
2.3.1 形状特征 | 第34-36页 |
2.3.2 尺寸特征 | 第36页 |
2.4 月表撞击坑的地形特征 | 第36-39页 |
2.4.1 剖面特征 | 第37-38页 |
2.4.2 地势特征 | 第38-3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三章 基于撞击坑特征的提取指标体系构建 | 第40-49页 |
3.1 月表撞击坑的形态特征指标与地形特征指标 | 第40-46页 |
3.1.1 形态特征指标 | 第40-41页 |
3.1.2 地形特征指标 | 第41-46页 |
3.2 提取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46-48页 |
3.2.1 基于离散撞击坑特征的提取指标制定 | 第47页 |
3.2.2 基于复杂撞击坑特征的提取指标制定 | 第47-48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四章 月表撞击坑的提取 | 第49-73页 |
4.1 离散撞击坑的提取 | 第49-62页 |
4.1.1 潜在撞击坑区域的提取 | 第50-54页 |
4.1.2 不同类型离散撞击坑的提取 | 第54-62页 |
4.2 复杂撞击坑的提取 | 第62-70页 |
4.2.1 复杂撞击坑的提取算法概述 | 第63-65页 |
4.2.2 坑连坑的提取 | 第65-67页 |
4.2.3 坑套坑的提取 | 第67-70页 |
4.3 提取算法的精度评价指标体系 | 第70-72页 |
4.3.1 提取算法数量精度的评价指标 | 第70-71页 |
4.3.2 提取算法边界精度的评价指标 | 第71-7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五章 实验与验证 | 第73-92页 |
5.1 实验数据与研究区 | 第73-80页 |
5.1.1 实验数据 | 第73-75页 |
5.1.2 研究区的选择 | 第75-76页 |
5.1.3 研究区概况 | 第76-80页 |
5.2 实验指标阈值的讨论 | 第80-83页 |
5.2.1 确定出水口阈值 | 第80-82页 |
5.2.2 确定潜在撞击坑区域的形态特征指标阈值 | 第82-83页 |
5.2.3 确定精细化剖面线长度 | 第83页 |
5.3 结果分析与评价 | 第83-91页 |
5.3.1 手动提取的标准 | 第84-87页 |
5.3.2 离散撞击坑提取算法实验结果及精度评价 | 第87-90页 |
5.3.3 复杂撞击坑提取算法实验结果及精度评价 | 第90-9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1-92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2-94页 |
6.1 结论 | 第92页 |
6.2 主要的创新点 | 第92页 |
6.3 展望 | 第92-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102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102-103页 |
致谢 | 第103-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