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8-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36页 |
1.1 嗜盐放线菌概述 | 第14-15页 |
1.2 嗜(耐)盐放线菌概述 | 第15-18页 |
1.2.1 嗜(耐)盐放线菌定义 | 第15-16页 |
1.2.2 嗜盐放线菌的生理学研究 | 第16页 |
1.2.3 嗜盐放线菌的应用价值 | 第16-18页 |
1.3 嗜(耐)盐放线菌物种多样性的研究 | 第18-22页 |
1.3.1 嗜(耐)盐放线菌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1.3.2 嗜(耐)盐放线菌的多相分类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1.3.3 嗜(耐)盐放线菌生物多样性的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1.4 嗜(耐)盐放线菌生物活性多样性 | 第22-26页 |
1.4.1 嗜(耐)盐放线菌生物活性研究现状 | 第22-24页 |
1.4.2 嗜(耐)盐放线菌生物活性物质研究现状 | 第24-26页 |
1.5 嗜(耐)盐放线菌抗生素功能基因研究概况 | 第26-29页 |
1.6 嗜(耐)盐放线菌嗜盐机制的研究现状 | 第29-31页 |
1.7 新疆罗布泊嗜(耐)盐放线菌资源概况 | 第31-33页 |
1.7.1 罗布泊地区简介 | 第31-32页 |
1.7.2 罗布泊地区嗜盐放线菌研究现状 | 第32-33页 |
1.8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第33-35页 |
1.9 技术路线 | 第35-36页 |
第二章 罗布泊及其周边盐碱土可培养嗜(耐)盐放线菌物种多样性分析 | 第36-58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36-38页 |
2.1.1 供试土样 | 第36-38页 |
2.1.2 分离培养基 | 第38页 |
2.1.3 主要实验仪器及试剂 | 第38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8-40页 |
2.2.1 菌株的分离与纯化 | 第39页 |
2.2.2 16S r RNA基因PCR扩增和系统进化分析 | 第39-40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40-56页 |
2.3.1 罗布泊可培养嗜(耐)盐放线菌物种多样性 | 第40-47页 |
2.3.2 罗布泊周边盐碱土嗜(耐)盐放线菌物种多样性 | 第47-53页 |
2.3.3 罗布泊与周边盐碱土嗜(耐)盐放线菌物种多样性的比较 | 第53-56页 |
2.4 讨论 | 第56-58页 |
第三章 潜在新物种的多相分类研究 | 第58-93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58-59页 |
3.1.1 供试菌株 | 第58-59页 |
3.1.2 主要实验仪器及试剂 | 第59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59-66页 |
3.2.1 放线菌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59页 |
3.2.2 放线菌 16S r DNA基因的PCR扩增 | 第59-60页 |
3.2.3 生理生化特征 | 第60-63页 |
3.2.4 形态特征描述 | 第63页 |
3.2.5 细胞化学组分分析 | 第63-65页 |
3.2.6 系统发育分析 | 第65-66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66-91页 |
3.3.1 糖多孢菌属(Saccharopolyspora)新物种TRM 45123 多相分类鉴定 | 第66-73页 |
3.3.2 糖霉菌属(Glycomyces)新物种TRM 45387、TRM 45198 和TRM 45127 多相分类 | 第73-82页 |
3.3.3 盐多孢菌属(Halopolyspora)新物种TRM 45668 和TRM 45658 多相分类 | 第82-91页 |
3.4 讨论 | 第91-93页 |
第四章 罗布泊及周边盐碱土嗜(耐)盐放线菌抗生素合成基因多样性分析 | 第93-109页 |
4.1 实验材料 | 第93-95页 |
4.1.1 供试菌株 | 第93-94页 |
4.1.2 主要实验仪器及试剂 | 第94-95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95-97页 |
4.2.1 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95页 |
4.2.2 抗生素基因的PCR扩增 | 第95-97页 |
4.2.3 PCR产物回收 | 第97页 |
4.2.4 放线菌中抗生素合成基因的克隆 | 第97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97-107页 |
4.3.1 罗布泊及其周边盐碱环境土壤嗜(耐)盐放线菌抗生素合成基因分布 | 第97-100页 |
4.3.2 罗布泊及其周边盐碱环境嗜(耐)盐放线菌抗生素合成基因多样性 | 第100-107页 |
4.4 讨论 | 第107-109页 |
第五章 罗布泊及其周边盐碱土嗜(耐)盐放线菌活性菌株的筛选及评价 | 第109-120页 |
5.1 实验材料 | 第109-110页 |
5.1.1 供试菌株 | 第109页 |
5.1.2 培养基 | 第109-110页 |
5.1.3 抗菌筛选指示菌 | 第110页 |
5.1.4 主要实验仪器及试剂 | 第110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110-112页 |
5.2.1 抗菌活性菌株初筛 | 第110-111页 |
5.2.2 抗菌活性菌株复筛 | 第111-112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112-119页 |
5.3.1 抗菌活性菌株初筛 | 第112-116页 |
5.3.2 抗菌活性菌株的复筛 | 第116-119页 |
5.4 讨论 | 第119-120页 |
第六章 6株活性放线菌次级代谢产物的分离与鉴定 | 第120-140页 |
6.1 实验材料 | 第121-122页 |
6.1.1 菌株信息 | 第121页 |
6.1.2 培养基 | 第121-122页 |
6.1.3 主要实验仪器及试剂 | 第122页 |
6.2 实验方法 | 第122-128页 |
6.2.1 接种及发酵 | 第122-123页 |
6.2.2 发酵产物初步分离 | 第123页 |
6.2.3 发酵产物的柱层析分离 | 第123-124页 |
6.2.4 发酵液提取物中化合物的进一步分离纯化 | 第124-125页 |
6.2.5 各菌株次级代谢产物分离流程图 | 第125-128页 |
6.2.6 单体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第128页 |
6.3 结果与分析 | 第128-138页 |
6.3.1 次级代谢产物的分离 | 第128-129页 |
6.3.2 化合物结构鉴定 | 第129-138页 |
6.4 讨论 | 第138-140页 |
第七章 嗜盐放线菌TRM 45611 嗜盐机制的研究 | 第140-169页 |
7.1 实验材料 | 第140-141页 |
7.1.1 实验菌株 | 第140-141页 |
7.1.2 主要实验仪器 | 第141页 |
7.2 实验方法 | 第141-142页 |
7.1.1 菌株TRM 45611 培养及样品的制备 | 第141-142页 |
7.1.2 菌株TRM 45611 转录组测序及分析 | 第142页 |
7.3 结果与分析 | 第142-167页 |
7.3.1 菌株TRM 45611 生长曲线及耐盐性测定结果 | 第142-144页 |
7.3.2 菌株TRM 45611 转录组测序概况 | 第144-167页 |
7.4 讨论 | 第167-169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169-172页 |
本研究工作总结 | 第169-170页 |
展望 | 第170-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172-183页 |
附录 | 第183-24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244-245页 |
致谢 | 第245-2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