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目标符号函数的活动轮廓模型研究
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3 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15-17页 |
第二章 基础理论 | 第17-28页 |
2.1 曲线演化理论 | 第17-20页 |
2.2 变分水平集方法基本理论 | 第20-26页 |
2.2.1 变分概念 | 第20-21页 |
2.2.2 水平集方法 | 第21-23页 |
2.2.3 水平集函数的初始化 | 第23-24页 |
2.2.4 水平集方法数值求解 | 第24-26页 |
2.3 距离规则水平集模型 | 第26-2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自适应目标符号函数的提出 | 第28-37页 |
3.1 初始轮廓位置敏感问题分析 | 第28-29页 |
3.2 ALSE模型 | 第29-30页 |
3.3 目标符号函数 | 第30-33页 |
3.3.1 目标符号函数的提出 | 第30-31页 |
3.3.2 目标符号函数分析 | 第31-33页 |
3.4 结合目标符号函数的模型 | 第33-35页 |
3.4.1 算法执行 | 第33页 |
3.4.2 函数可视化分析 | 第33-34页 |
3.4.3 分割结果 | 第34-35页 |
3.4.4 模型结果对比 | 第3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第四章 自适应边界指示函数的提出 | 第37-44页 |
4.1 问题分析 | 第37-40页 |
4.2 改进的边界指示函数 | 第40-41页 |
4.3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41-4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五章 距离规则项的完善 | 第44-51页 |
5.1 引言 | 第44-47页 |
5.2 新势阱函数的提出 | 第47-48页 |
5.3 势阱函数分割比较 | 第48-4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六章 目标符号活动轮廓模型 | 第51-58页 |
6.1 模型的提出 | 第51页 |
6.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1-58页 |
6.2.1 算法执行 | 第51-52页 |
6.2.2 实验结果 | 第52-55页 |
6.2.3 模型分析 | 第55-58页 |
第七章 总结和展望 | 第58-60页 |
7.1 总结 | 第58页 |
7.2 展望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6页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