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压直流导线电晕放电可听噪声的近距离测量及时域特性分析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3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1.2.1 国外的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2.2 国内的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第2章 AN时域测量平台及近距离测量 | 第13-21页 |
2.1 AN时域测量平台 | 第13-15页 |
2.2 近距离测量数据的有效性 | 第15-18页 |
2.2.1 AN的测量距离 | 第15-17页 |
2.2.2 近距离测量实验 | 第17-18页 |
2.3 测量距离的选择 | 第18-20页 |
2.3.1 近距离测量实验的数据分析 | 第18-20页 |
2.3.2 测量距离的确定 | 第2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第3章 单个放电点电晕放电AN的时域特性 | 第21-39页 |
3.1 放电点表面最大标称场强 | 第21-23页 |
3.2 背景噪声的去除 | 第23-24页 |
3.3 AN脉冲的时域特性 | 第24-29页 |
3.3.1 正极性AN脉冲的峰值 | 第26-27页 |
3.3.2 正极性AN脉冲之间的时间间隔 | 第27-28页 |
3.3.3 负极AN的时域波形的特点 | 第28-29页 |
3.4 导线直径不同时AN的时域特性 | 第29-33页 |
3.4.1 放电点表面最大标称场强的拟合 | 第29-30页 |
3.4.2 AN的脉冲个数 | 第30页 |
3.4.3 AN时域脉冲的峰值 | 第30-32页 |
3.4.4 AN时域脉冲之间的时间间隔 | 第32-33页 |
3.5 放电点大小不同时AN的时域特性 | 第33-38页 |
3.5.1 放电点表面最大标称场强的拟合 | 第33-35页 |
3.5.2 AN的脉冲数 | 第35页 |
3.5.3 AN时域脉冲的峰值 | 第35-37页 |
3.5.4 AN时域脉冲之间的时间间隔 | 第37-38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4章 多个放电点电晕放电AN的时域特性 | 第39-46页 |
4.1 放电点间距不同时AN的时域特性 | 第39-42页 |
4.1.1 放电点表面最大标称场强的拟合 | 第39页 |
4.1.2 AN的峰值 | 第39-42页 |
4.2 四个和八个放电点电晕放电AN的时域特性 | 第42-44页 |
4.2.1 四个放电点电晕放电AN的时域特性 | 第42-43页 |
4.2.2 八个放电点电晕放电AN的时域特性 | 第43-44页 |
4.2.3 放电点个数增多时AN时域脉冲的特性 | 第44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5章 利用AN的时域数据进行频域声压级分析 | 第46-54页 |
5.1 利用AN时域测量结果计算声压级的方法 | 第46-50页 |
5.1.1 时间计权 | 第47-49页 |
5.1.2 倍频或1/3倍频分析 | 第49页 |
5.1.3 频率八计权 | 第49-50页 |
5.2 验证本文方法的有效性 | 第50-51页 |
5.3 声压级分析结果 | 第51-5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