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0-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页 |
1.3 有机农业的概况 | 第11-13页 |
1.3.1 有机农业的概念 | 第11页 |
1.3.2 有机农业的生态环境效益概述 | 第11-12页 |
1.3.3 国内外有机水稻的发展现状 | 第12-13页 |
1.4 不同种植方式对红壤性稻田系统的影响 | 第13-17页 |
1.4.1 种植方式对稻田理化特性的影响 | 第13-14页 |
1.4.2 种植方式对稻田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 第14-15页 |
1.4.3 种植方式对大米品质及安全性的影响 | 第15-16页 |
1.4.4 种植方式对水稻植株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16-17页 |
1.5 生物肥的应用现状 | 第17-18页 |
1.5.1 生物肥的概念 | 第17页 |
1.5.2 生物肥的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6 问题的提出 | 第18页 |
1.7 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1.7.1 配施生物肥的有机种植方式对稻田水稻各生育期的影响 | 第18-19页 |
1.7.2 大米品质调研与安全性分析 | 第19-20页 |
1.8 技术路线图 | 第20-21页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1-31页 |
2.1 试验地概况 | 第21页 |
2.2 供试材料 | 第21-22页 |
2.2.1 供试土壤 | 第21页 |
2.2.2 供试水稻品种 | 第21-22页 |
2.2.3 调研用供试大米样品 | 第22页 |
2.3 试验方案设计 | 第22页 |
2.3.1 田间实验的布置及日常管理 | 第22页 |
2.3.2 大米品质调研实验 | 第22页 |
2.4 样品的采集与预处理 | 第22-24页 |
2.4.1 水稻植株样品的采集与预处理 | 第22-23页 |
2.4.2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预处理 | 第23页 |
2.4.3 供试大米样品的来源 | 第23-24页 |
2.5 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24-30页 |
2.5.1 水稻植株生理指标的测定 | 第24-25页 |
2.5.2 水稻土基本理化性质测定 | 第25页 |
2.5.3 水稻土腐殖质组分的测定 | 第25-27页 |
2.5.4 水稻土酶活的测定 | 第27-28页 |
2.5.5 水稻土重金属含量的测定 | 第28-29页 |
2.5.6 大米指标的测定 | 第29-30页 |
2.6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30-31页 |
第3章 有机种植方式下水稻在各生育期的生长发育 | 第31-35页 |
3.1 有机种植方式下水稻剑叶的光合指标 | 第31-33页 |
3.1.1 各生育期水稻剑叶类胡萝卜素的动态变化 | 第31-32页 |
3.1.2 各生育期水稻剑叶叶绿素的动态变化 | 第32-33页 |
3.2 有机种植方式下水稻剑叶过氧化物酶的动态变化 | 第33页 |
3.3 有机种植方式下水稻根系活力指标 | 第33-3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4章 有机种植方式下红壤性水稻土肥力指标的动态研究 | 第35-48页 |
4.1 有机种植方式对红壤性水稻土基本理化性质的影响 | 第35-40页 |
4.1.1 对水稻土pH值的动态影响 | 第35-36页 |
4.1.2 对水稻土有机质的动态影响 | 第36-37页 |
4.1.3 对水稻土碱解氮的动态影响 | 第37-38页 |
4.1.4 对水稻土速效磷的动态影响 | 第38-39页 |
4.1.5 对红壤水稻土重金属的影响 | 第39-40页 |
4.2 有机种植方式对红壤性水稻土酶活性的影响 | 第40-42页 |
4.2.1 对水稻土脲酶的动态影响 | 第40-41页 |
4.2.2 对水稻土酸性磷酸酶的动态影响 | 第41-42页 |
4.2.3 对水稻土蔗糖酶的动态影响 | 第42页 |
4.3 有机种植方式对红壤性水稻土腐殖组分的影响 | 第42-45页 |
4.3.1 对水稻土胡敏酸的动态影响 | 第43-44页 |
4.3.2 对水稻土富里酸的动态影响 | 第44页 |
4.3.3 对水稻土PQ比值的动态影响 | 第44-45页 |
4.4 红壤性水稻土肥力指标间相关性 | 第45-4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5章 大米的品质调研及安全性差异* | 第48-54页 |
5.1 大米品质指标的分析 | 第48-51页 |
5.1.1 大米含水率的差异 | 第48-49页 |
5.1.2 大米直链淀粉的差异 | 第49-50页 |
5.1.3 大米胶稠度的差异 | 第50-51页 |
5.1.4 大米脂肪酸的差异 | 第51页 |
5.2 大米安全性的差异 | 第51-52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第6章 全文结论及展望 | 第54-56页 |
6.1 全文结论 | 第54页 |
6.2 论文创新点 | 第54-55页 |
6.3 不足之处 | 第55页 |
6.4 展望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3页 |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