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4页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1.2 药物载体的发展概况 | 第10-17页 |
1.2.1 基于微球的药物载体 | 第10-11页 |
1.2.2 基于脂质体的药物载体 | 第11-13页 |
1.2.3 高分子聚合物微纳米药物载体 | 第13-14页 |
1.2.4 聚合物胶束药物载体 | 第14-15页 |
1.2.5 无机纳米颗粒靶向药物载体 | 第15-17页 |
1.3 二氧化硅微纳米颗粒研究进展 | 第17-22页 |
1.3.1 介孔二氧化硅微纳米颗粒 | 第17-18页 |
1.3.2 介孔二氧化硅微纳米颗粒制备方法及合成机理 | 第18-19页 |
1.3.3 介孔二氧化硅微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 | 第19-20页 |
1.3.4 中空介孔二氧化硅微纳米颗粒 | 第20-21页 |
1.3.5 中空介孔二氧化硅微纳米颗粒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 | 第21-22页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性 | 第22-24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4-30页 |
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24-26页 |
2.2 中空介孔二氧化硅微纳米颗粒的制备 | 第26-28页 |
2.2.1 聚苯乙烯模板球的制备 | 第26页 |
2.2.2 二氧化硅模板球的制备 | 第26页 |
2.2.3 中空介孔二氧化硅微纳米颗粒的制备 | 第26-28页 |
2.3 中空介孔二氧化硅微纳米颗粒的表征 | 第28页 |
2.3.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表征 | 第28页 |
2.3.2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表征 | 第28页 |
2.3.3 比表面积及孔径测试(BET/BJH)表征 | 第28页 |
2.4 超小纳米孔的孔道封装 | 第28-29页 |
2.5 不同模型分子的负载及释放 | 第29-30页 |
第3章 模板球与空心球的制备工艺与微观形貌表征 | 第30-42页 |
3.1 引言 | 第30页 |
3.2 聚苯乙烯模板球合成工艺参数优化 | 第30-35页 |
3.2.1 搅拌速率对模板球粒径的影响 | 第30-31页 |
3.2.2 苯乙烯单体添加量对模板球粒径的影响 | 第31-33页 |
3.2.3 表面活性剂用量对模板球粒径的影响 | 第33-34页 |
3.2.4 最优参数合成模板球结果分析 | 第34-35页 |
3.3 二氧化硅模板球形貌表征 | 第35-36页 |
3.4 中空介孔二氧化硅微纳米颗粒合成工艺参数优化 | 第36-40页 |
3.4.1 三乙醇胺加热法合成空心球形貌表征 | 第36-39页 |
3.4.2 氨水法合成空心球形貌表征 | 第39-40页 |
3.4.3 选择刻蚀法合成空心球形貌表征 | 第4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第4章 基于HMSNP的纳米孔道封装技术研究 | 第42-49页 |
4.1 引言 | 第42页 |
4.2 超小纳米孔道封装技术研究 | 第42-46页 |
4.2.1 反应体系缓冲液用量对纳米孔道包封效果的影响 | 第42-43页 |
4.2.2 前驱体硫酸铝添加量对纳米孔道包封效果的影响 | 第43-46页 |
4.3 罗丹明B模型分子的负载及封装效果研究 | 第46-4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5章 不同药物分子负载及控制释放过程研究 | 第49-59页 |
5.1 引言 | 第49页 |
5.2 模型分子的负载量及释放量研究 | 第49-56页 |
5.2.1 罗丹明B负载量和释放率研究 | 第49-52页 |
5.2.2 结晶紫负载量和释放率研究 | 第52-53页 |
5.2.3 孔雀绿负载量和释放率研究 | 第53-55页 |
5.2.4 日落黄负载量和释放率研究 | 第55-56页 |
5.3 抗癌药盐酸阿霉素(Dox)的负载量及释放效果研究 | 第56-5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结论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