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环境损害立体赔偿模式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第1章 环境损害的影响 | 第11-22页 |
·环境损害的严重后果 | 第11-17页 |
·环境损害事故激增 | 第11-12页 |
·巨额损害多由政府和受害人自行承担 | 第12-14页 |
·公共环境权主体缺位 | 第14-16页 |
·污染企业因巨额赔偿而破产 | 第16-17页 |
·环境损害的特殊性和导致的严重后果 | 第17-20页 |
·环境损害责任的主体不平等性 | 第17-18页 |
·环境损害在社会价值上的合法性 | 第18-19页 |
·公共环境的权利主体缺位 | 第19页 |
·环境损害赔偿范围难确定 | 第19-20页 |
·环境损害救济困境 | 第20-22页 |
第2章 国内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 第22-29页 |
·我国的环境损害赔偿法律制度 | 第22-26页 |
·主要法律依据 | 第22-24页 |
·现行立法的问题 | 第24-26页 |
·我国的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 第26-29页 |
·环境责任保险制度 | 第26页 |
·国内的海上油污方面的责任保险制度和财务担保制度 | 第26-27页 |
·我国公共环境损害赔偿的实践——公益法庭的设立 | 第27-29页 |
第3章 国内外成熟的损害赔偿法律制度 | 第29-46页 |
·德国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 第29-31页 |
·环境损害赔偿的立法结构 | 第29-30页 |
·德国法在环境损害赔偿制度中的特殊规定 | 第30-31页 |
·明确对环境损害和生态破坏的赔偿 | 第31页 |
·日本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 第31-32页 |
·财产担保制度 | 第31-32页 |
·行业互助基金 | 第32页 |
·国际油污损害赔偿基金公约 | 第32-35页 |
·国际油污损害赔偿基金的背景 | 第32-33页 |
·基金的摊款与开支 | 第33页 |
·基金的赔偿对象和限额 | 第33页 |
·基金的免责事由 | 第33-34页 |
·基金的特点——直接诉讼制度 | 第34-35页 |
·基金的赔偿范围划分 | 第35页 |
·美国超级基金制度 | 第35-38页 |
·超级基金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 第35-36页 |
·超级基金的资金来源 | 第36-37页 |
·超级基金的环境损害赔偿的分担 | 第37-38页 |
·类似领域的赔偿制度——交强险制度 | 第38-41页 |
·交强险的保险对象 | 第38-39页 |
·交强险的行政性与强制性 | 第39页 |
·交强险分散车辆所有人的事故损害责任 | 第39-40页 |
·道路交通救助基金与交强险 | 第40-41页 |
·综合比较 | 第41-46页 |
·公共权力主体缺位的问题 | 第43页 |
·受害人得不到及时救济的问题 | 第43-45页 |
·赔偿范围比较 | 第45-46页 |
第4章 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的完善 | 第46-60页 |
·环境损害赔偿责任人的多元化 | 第46-49页 |
·环境损害社会化的必要性 | 第46-47页 |
·环境损害赔偿责任社会化的必然性 | 第47-48页 |
·环境责任社会化的正当性 | 第48-49页 |
·损害赔偿制度构建模式的选取 | 第49-51页 |
·保险模式的特点 | 第49-50页 |
·财产担保模式的特点 | 第50-51页 |
·基金模式的特点 | 第51页 |
·基金与责任保险的立体适用 | 第51-54页 |
·基金与责任保险的关系 | 第51-52页 |
·基金与责任强制保险的立体适用 | 第52-54页 |
·环境损害赔偿基金摊款 | 第54-56页 |
·摊款主体 | 第54-55页 |
·摊款主体和摊款方式建议 | 第55-56页 |
·赔偿 | 第56-59页 |
·赔偿对象 | 第56-57页 |
·赔偿范围 | 第57-58页 |
·赔偿限额和次序 | 第58-59页 |
·基金的权利主体地位 | 第59-60页 |
·基金会作为公共环境权利主体的法理依据 | 第59页 |
·对责任人的代位请求权 | 第59-60页 |
结论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