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缩略词表 | 第13-14页 |
前言 | 第14-19页 |
第一章 D-二聚体阳性患者在临床科室的分布及其检测临床意义 | 第19-28页 |
1.引言 | 第19页 |
2.资料与方法 | 第19-20页 |
2.1 一般资料 | 第19页 |
2.2 仪器与试剂 | 第19-20页 |
2.3 方法 | 第20页 |
2.4 统计学方法 | 第20页 |
3.结果 | 第20-22页 |
3.1 血浆D-二聚体阳性值的分布 | 第20-21页 |
3.2 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价值 | 第21-22页 |
4.讨论 | 第22-24页 |
4.1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诊断 | 第23页 |
4.2 深静脉血栓和肺动脉栓塞的排除 | 第23页 |
4.3 肝脏疾病中应用 | 第23-24页 |
4.4 心脑血管疾病应用 | 第24页 |
4.5 恶性肿瘤中的应用 | 第24页 |
5.小结 | 第24-25页 |
参考文献 | 第25-28页 |
第二章 基于氧化石墨烯表面等离子共振生物传感器对血浆D-二聚体检测 | 第28-44页 |
1.引言 | 第28-29页 |
2.试剂和方法 | 第29-32页 |
2.1 试剂 | 第29-30页 |
2.2 实验过程 | 第30-32页 |
2.2.1 氧化石墨烯的合成 | 第30页 |
2.2.2 SPR金膜的洗涤与修饰 | 第30-31页 |
2.2.3 固定抗体 | 第31-32页 |
2.2.4 免疫反应 | 第32页 |
3.讨论 | 第32-39页 |
3.1 检测原理 | 第32-33页 |
3.2 光学表征分析 | 第33-34页 |
3.3 氧化石墨烯浓度优化 | 第34-35页 |
3.4 方法的灵敏度 | 第35-36页 |
3.5 方法的特异性 | 第36-37页 |
3.6 检测血浆D-二聚体 | 第37-38页 |
3.7 再现性与回收性 | 第38-39页 |
4.结论 | 第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4页 |
第三章 基于金纳米颗粒和氧化石墨烯SAW对D-二聚体检测 | 第44-54页 |
1.引言 | 第44-45页 |
2.仪器与试剂 | 第45-46页 |
2.1 仪器 | 第45页 |
2.2 试剂 | 第45-46页 |
3.实验过程 | 第46-47页 |
3.1 金纳米颗粒-氧化石墨烯复合物合成 | 第46页 |
3.2 SAW金膜的洗涤与修饰 | 第46-47页 |
3.3 免疫反应 | 第47页 |
4.讨论 | 第47-50页 |
4.1 检测原理 | 第47-48页 |
4.2 方法的优越性 | 第48-50页 |
4.3 方法的特异性 | 第50页 |
5.结论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结语 | 第54-55页 |
附录1 综述 | 第55-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