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4页 |
1.1 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本文的内容安排 | 第13-14页 |
2 郑州市建立工业节能管理体系概述 | 第14-33页 |
2.1 “十一五”工业节能管理工作 | 第14-28页 |
2.1.1 发展步履艰难 | 第15-19页 |
2.1.2 发展成就斐然 | 第19-22页 |
2.1.3 现状催人奋进 | 第22-24页 |
2.1.4 经验弥足珍贵 | 第24-26页 |
2.1.5 问题仍然突出 | 第26-28页 |
2.2 “十二五”工业节能监察工作 | 第28-33页 |
2.2.1 保持清醒头脑,目标任务仍很艰巨 | 第28-29页 |
2.2.2 指导思想明确,步骤层次清楚 | 第29页 |
2.2.3 主动适应职能转型,积极探索节能监察 | 第29-33页 |
3 工业节能立法是建立工业节能管理体系的重要环节 | 第33-37页 |
3.1 工业节能立法的重要性 | 第33-35页 |
3.1.1 解决固定资产投资能评监管问题 | 第33页 |
3.1.2 解决淘汰落后产能工作推进乏力问题 | 第33-34页 |
3.1.3 解决能源生产经营企业监督管理问题 | 第34页 |
3.1.4 解决郑州市节能服务产业健康发展问题 | 第34-35页 |
3.1.5 规范节能技改项目和节能产品管理问题 | 第35页 |
3.1.6 解决郑州市节能监察制度空白问题 | 第35页 |
3.2 郑州市工业节能立法缺失的表现 | 第35-37页 |
3.2.1 行政制止权难以执行到位 | 第35-36页 |
3.2.2 节能管理体制未理顺,节能监察缺乏独立性 | 第36页 |
3.2.3 对淘汰用能设备无后期处置规定 | 第36-37页 |
4 郑州市建立工业节能管理体系的建议 | 第37-43页 |
4.1 明确各级节能监察机构的法律定位 | 第37页 |
4.2 充分发挥各级节能监察机构的作用 | 第37-38页 |
4.3 借鉴外地先进经验 | 第38-41页 |
4.3.1 外地建立节能管理体系情况 | 第38-39页 |
4.3.2 主要经验和做法 | 第39-40页 |
4.3.3 对郑州市建立工业节能管理体系的启示 | 第40-41页 |
4.4 节能监测技术服务和节能监察行政执法有机融合 | 第41-43页 |
4.4.1 “监察与监测并重”是提升工业节能监察效能的关键 | 第41页 |
4.4.2 “监察与服务同行”是加强工业节能管理工作的立身之本 | 第41-42页 |
4.4.3 “监测与监察融合”是工业节能管理体系建设的有效途径 | 第42-43页 |
5 结论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