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9页 |
1.1 引言 | 第13-14页 |
1.1.1 工业废水和水污染 | 第13页 |
1.1.2 太阳能利用 | 第13-14页 |
1.1.3 光催化,一个高级氧化过程 | 第14页 |
1.2 光催化原理 | 第14-16页 |
1.3 光催化剂的改性 | 第16-17页 |
1.3.1 能带调控 | 第16-17页 |
1.3.2 形貌尺寸调控 | 第17页 |
1.4 铋系半导体类光催化剂 | 第17-20页 |
1.4.1 Bi_2O_3和Bi_2S_3 | 第17-18页 |
1.4.2 Bi_2MO_6(M=Cr,Mo,W) | 第18页 |
1.4.3 BiVO_4 | 第18-19页 |
1.4.4 BiOX(X=F,Cl,Br,I) | 第19-20页 |
1.5 本文表征方法 | 第20-22页 |
1.5.1 X射线衍射(XRD) | 第20-21页 |
1.5.2 X射线电子能谱(XPS) | 第21页 |
1.5.3 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 DRS) | 第21页 |
1.5.4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第21页 |
1.5.5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 第21页 |
1.5.6 原子力显微镜(AFM) | 第21页 |
1.5.7 比表面积与孔径分布(BET) | 第21页 |
1.5.8 X能谱分析(EDS) | 第21-22页 |
1.5.9 光电化学分析(Photocurrent) | 第22页 |
1.6 论文选题及内容 | 第22-24页 |
参考文献 | 第24-29页 |
第二章 由超薄纳米片组装而成的具有强吸附和优异光催化性能的多级多孔Bi_(24)O_(31)Br_(10)光催化剂 | 第29-51页 |
2.1 前言 | 第29-30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30-32页 |
2.2.1 实验试剂 | 第30页 |
2.2.2 实验仪器 | 第30-31页 |
2.2.3 样品制备 | 第31页 |
2.2.4 样品表征 | 第31页 |
2.2.5 RhB的吸附测定及光催化性能评价 | 第31-32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2-4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1页 |
第三章 Ag纳米颗粒修饰的由超薄纳米片组成的具有优异光催化性能的饼状Bi_(24)O_(31)Cl_(10) | 第51-73页 |
3.1 前言 | 第51-52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52-53页 |
3.2.1 制备Bi_(24)O_(31)Cl_(10) | 第52页 |
3.2.2 制备Ag负载的Bi_(24)O_(31)Cl_(10) | 第52页 |
3.2.3 表征 | 第52-53页 |
3.2.4 光催化性能的测定 | 第53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3-6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3页 |
第四章 Fe~(3+)掺杂Bi_2Mo_2O_9超薄纳米片的简易水热合成及提高其光催化性能 | 第73-91页 |
4.1 前言 | 第73-74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74-75页 |
4.2.1 合成光催化剂 | 第74页 |
4.2.2 表征 | 第74-75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75-8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91页 |
致谢 | 第91-93页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93-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