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化市岩门公园设计探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1-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3 城市公园国内外研究发展概况 | 第13-15页 |
1.3.1 国外研究发展概况 | 第13-14页 |
1.3.2 国内研究发展概况 | 第14-15页 |
1.4 相关概念阐述 | 第15-18页 |
1.4.1 城市公园的定义 | 第15-16页 |
1.4.2 城市公园的分类 | 第16-17页 |
1.4.3 城市公园的功能 | 第17-18页 |
1.5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1.5.3 技术路线 | 第20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2 城市公园相关调查分析与研究 | 第21-49页 |
2.1 城市公园相关理论研究 | 第21-25页 |
2.1.1 人群行为心理的研究 | 第21-22页 |
2.1.2 植物设计改造研究 | 第22-23页 |
2.1.3 文脉体现研究 | 第23-24页 |
2.1.4 城市公园设计原则 | 第24-25页 |
2.2 城市公园相关案例分析借鉴 | 第25-28页 |
2.2.1 伦敦海德公园 | 第25-26页 |
2.2.2 长沙烈士公园 | 第26-27页 |
2.2.3 中山尚城三十六度半公园 | 第27-28页 |
2.3 怀化市岩门公园前期研究 | 第28-35页 |
2.3.1 上层规划 | 第28-31页 |
2.3.2 项目区位 | 第31-32页 |
2.3.3 历史文化资源 | 第32-34页 |
2.3.4 自然气候条件 | 第34页 |
2.3.5 怀化市公园概况 | 第34-35页 |
2.4 怀化市岩门公园现状研究 | 第35-46页 |
2.4.1 风向分析 | 第35-36页 |
2.4.2 竖向分析 | 第36-37页 |
2.4.3 径流分析 | 第37-38页 |
2.4.4 绿化分析 | 第38-39页 |
2.4.5 道路分析 | 第39-40页 |
2.4.6 高压线走廊分析 | 第40-41页 |
2.4.7 建筑分析 | 第41页 |
2.4.8 场地评估 | 第41-45页 |
2.4.9 SWOT分析 | 第45-46页 |
2.5 城市公园设计要点研究 | 第46-47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3 怀化市岩门公园设计 | 第49-92页 |
3.1 设计思路 | 第49-52页 |
3.1.1 公园定位 | 第49页 |
3.1.2 设计目标 | 第49页 |
3.1.3 设计理念 | 第49-50页 |
3.1.4 设计依据 | 第50-52页 |
3.2 总体设计 | 第52-61页 |
3.2.1 总平面图 | 第52-53页 |
3.2.2 鸟瞰图 | 第53-54页 |
3.2.3 功能分区 | 第54-55页 |
3.2.4 景观节点 | 第55-56页 |
3.2.5 交通系统 | 第56-57页 |
3.2.6 竖向设计 | 第57-58页 |
3.2.7 文化主题布局 | 第58-59页 |
3.2.8 游线设计 | 第59-61页 |
3.3 分区设计 | 第61-69页 |
3.3.1 亲水体验区 | 第61-63页 |
3.3.2 文化娱乐区 | 第63-65页 |
3.3.3 艺术创意区 | 第65-66页 |
3.3.4 山谷田园区 | 第66-67页 |
3.3.5 静谧感悟区 | 第67-69页 |
3.4 植物设计 | 第69-76页 |
3.4.1 植被现状分析 | 第69页 |
3.4.2 植物规划设计原则 | 第69-70页 |
3.4.3 植物配置结构 | 第70页 |
3.4.4 树种选择设计 | 第70-71页 |
3.4.5 植物主题设计与分区 | 第71-72页 |
3.4.6 植物季相设计 | 第72-73页 |
3.4.7 特色植物景观配置 | 第73页 |
3.4.8 整体植被改造设计 | 第73-74页 |
3.4.9 整体林相改造设计 | 第74-76页 |
3.5 专项设计 | 第76-91页 |
3.5.1 慢行系统设计 | 第76-77页 |
3.5.2 夜景景观设计 | 第77-81页 |
3.5.3 铺装设计 | 第81-83页 |
3.5.4 户外家具 | 第83-85页 |
3.5.5 景观建筑物设计 | 第85-90页 |
3.5.6 公共设施设计 | 第90-91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91-92页 |
4 总结与展望 | 第92-94页 |
4.1 总结 | 第92-93页 |
4.2 展望 | 第93-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97页 |
附录 | 第97-100页 |
致谢 | 第100-101页 |
作者简介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