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立论依据 | 第10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1.2.1 国外研究动态及现状 | 第10-12页 |
1.2.2 国内研究动态及现状 | 第12-15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4 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2 分配正义理论综述 | 第16-27页 |
2.1 分配正义的概念和内涵 | 第16-18页 |
2.2 分配正义的历史演变 | 第18-24页 |
2.2.1 古希腊德性论的分配正义观 | 第18-19页 |
2.2.2 近代权利论的分配正义观 | 第19-21页 |
2.2.3 现代人本主义的分配正义观 | 第21-24页 |
2.3 分配正义的主要原则 | 第24-27页 |
3 邻避设施中工程风险分配不正义的主要表现及影响 | 第27-41页 |
3.1 邻避设施中的工程风险及其多元受众 | 第27-37页 |
3.1.1 邻避设施概述 | 第27-29页 |
3.1.1.1 邻避设施的概念与内涵 | 第27-28页 |
3.1.1.2 邻避设施的特点 | 第28页 |
3.1.1.3 邻避设施的基本类别 | 第28-29页 |
3.1.2 邻避设施中工程风险的内涵和特征 | 第29-31页 |
3.1.2.1 邻避设施中工程风险的内涵 | 第29-30页 |
3.1.2.2 邻避设施中工程风险的特征 | 第30-31页 |
3.1.3 邻避设施中工程风险的识别和界定 | 第31-34页 |
3.1.3.1 邻避设施中工程风险的识别 | 第32-33页 |
3.1.3.2 邻避设施中工程风险的界定 | 第33-34页 |
3.1.4 邻避设施中工程风险的多元受众 | 第34-37页 |
3.1.4.1 工程风险制造者 | 第34-35页 |
3.1.4.2 工程风险决策者 | 第35-36页 |
3.1.4.3 工程风险主要受众 | 第36-37页 |
3.2 邻避设施中工程风险分配不正义的主要表现 | 第37-38页 |
3.2.1 风险制造者及受益者承受最小风险获得最大利益 | 第37-38页 |
3.2.2 弱势群体承受最大风险获得最小利益 | 第38页 |
3.3 邻避设施中工程风险分配不正义导致邻避冲突案例 | 第38-41页 |
3.3.1 安全的叙述逻辑 | 第38-39页 |
3.3.2 破碎的安全样板 | 第39-40页 |
3.3.3 风险分配不正义导致邻避冲突 | 第40-41页 |
4 邻避设施中工程风险分配正义的理论分析 | 第41-52页 |
4.1 风险分配的含义及特征 | 第41-43页 |
4.1.1 风险分配的含义 | 第41-42页 |
4.1.2 风险分配的特征 | 第42-43页 |
4.2 风险分配与财富分配的关系 | 第43-45页 |
4.2.1 财富分配的逻辑 | 第43-44页 |
4.2.2 风险分配的逻辑 | 第44页 |
4.2.3 风险分配与财富分配的逻辑关系 | 第44-45页 |
4.3 作为负面价值的工程风险分配及其正义原则 | 第45-52页 |
4.3.1 作为负面价值的工程风险分配 | 第45-47页 |
4.3.2 工程风险分配的正义原则 | 第47-52页 |
4.3.2.1 尊重自主原则 | 第47-48页 |
4.3.2.2 权利保障原则 | 第48-49页 |
4.3.2.3 知情同意原则 | 第49-52页 |
5 实现工程风险分配正义,防范邻避冲突的实践路径思考 | 第52-59页 |
5.1 构建民主、多元的工程风险界定与识别机制 | 第52-53页 |
5.2 建立责任与利益相对称的工程风险分配机制 | 第53-54页 |
5.3 倡导多元主体参与与协商机制 | 第54-56页 |
5.4 实行以生态化、人性化为依托的工程技术 | 第56-57页 |
5.5 采用物质与非物质相结合的工程风险补偿方式 | 第57-59页 |
结语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附录 A(攻读学位其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