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绪言 | 第12-14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2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3页 |
(四)研究创新之处 | 第13-14页 |
一、量刑建议与量刑辩护控辩对抗的概述 | 第14-20页 |
(一)量刑建议与量刑辩护控辩对抗的相关概念 | 第14-16页 |
1.量刑建议 | 第14-15页 |
2.量刑辩护 | 第15页 |
3.量刑程序 | 第15-16页 |
4.控辩对抗的发展概况 | 第16页 |
(二)量刑建议和量刑辩护控辩对抗对刑事诉讼产生的影响 | 第16-20页 |
1.诉讼参与人的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障 | 第17页 |
2.推动刑事诉讼更加公正和高效 | 第17-18页 |
3.促进司法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 第18页 |
4.影响刑事辩护形态体系发生变化 | 第18-20页 |
二、域外量刑立法和控辩对抗的实践介绍及其借鉴意义 | 第20-23页 |
(一)量刑相关立法和控辩对抗实践的域外考察 | 第20-21页 |
1.英美法系国家量刑程序立法和控辩对抗实践考察 | 第20-21页 |
(1)美国量刑相关立法和控辩对抗实践 | 第20页 |
(2)英国的量刑前调查制度和控辩对抗实践 | 第20-21页 |
2.大陆法系国家量刑立法和控辩对抗实践考察 | 第21页 |
(二)域外控辩对抗的借鉴意义 | 第21-23页 |
1.以立法形式统一对量刑建议和量刑辩护控辩对抗的依据 | 第21-22页 |
2.以量刑前调查报告推进量刑建议和量刑辩护控辩对抗 | 第22页 |
3.刑事判例对量刑建议和量刑辩护控辩对抗的指导 | 第22-23页 |
三、当前量刑建议和量刑辩护控辩对抗存在的问题 | 第23-31页 |
(一)在立法层面上,控辩对抗缺乏相应的保障机制 | 第23-25页 |
1.控辩对抗缺乏平等参与的保障制度 | 第23-24页 |
2.控辩对抗缺乏严格的提出标准 | 第24页 |
3.控辩对抗缺乏对被害人权益的保障 | 第24-25页 |
(二)对控辩对抗的主观重视不足 | 第25-26页 |
1.法官不积极组织量刑建议和量刑辩护的控辩对抗 | 第25页 |
2.检察机关公诉人本能回避控辩对抗 | 第25-26页 |
3.辩护律师的控辩对抗焦点掌控不足 | 第26页 |
(三)控辩对抗的证据收集偏颇 | 第26-29页 |
1.控辩对抗证据收集仍不合理 | 第27-28页 |
(1)侦查阶段控辩对抗证据收集不全面 | 第27-28页 |
(2)审查起诉阶段控辩对抗证据收集偏颇 | 第28页 |
(3)辩护律师过于关注酌定量刑情节证据 | 第28页 |
2.控辩对抗证据缺乏社会参与机制 | 第28-29页 |
(四)量刑建议和量刑辩护对量刑裁判结果对抗的不对等 | 第29-31页 |
1.检察机关对量刑裁判的抗诉 | 第29页 |
2.被告人和辩护人不服量刑裁判的上诉 | 第29-31页 |
四、量刑建议与量刑辩护控辩对抗的完善建议 | 第31-41页 |
(一)完善相关立法配套制度 | 第31-33页 |
1.全面铺开法律援助制度 | 第31-32页 |
2.建立被害人合法权益的保障制度 | 第32页 |
3.完善刑事和解制度 | 第32-33页 |
4.以庭前会议制度推行庭前证据开示 | 第33页 |
(二)全面加强量刑建议与量刑辩护控辩对抗的司法意识 | 第33-35页 |
1.提高法官组织量刑建议与量刑辩护控辩对抗的积极性 | 第33-34页 |
2.完善量刑建议与量刑辩护控辩对抗规范的统一 | 第34页 |
3.提高量刑建议与量刑辩护控辩对抗中量刑辩护的有效性 | 第34-35页 |
(三)量刑建议与量刑辩护控辩对抗证据的全面收集 | 第35-37页 |
1.刑事诉讼各阶段都要求收集全面的量刑证据 | 第35-36页 |
(1)侦查阶段开始全面收集控辩对抗证据 | 第35页 |
(2)审查起诉阶段收集全面的控辩对抗证据 | 第35-36页 |
(3)辩护律师必须全面了解控辩对抗证据 | 第36页 |
2.完善量刑证据的社会参与机制 | 第36-37页 |
(1)完善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调查报告制度 | 第36页 |
(2)推行所有刑事犯罪被告人人格证据收集 | 第36-37页 |
(四)完善量刑建议和量刑辩护的平等对抗 | 第37-38页 |
1.量刑建议和量刑辩护对抗地位的对等 | 第37-38页 |
2.量刑建议和量刑辩护对量刑裁判异议对抗的对等 | 第38页 |
3.加强复杂案件量刑方案设计 | 第38页 |
(五)全面加强控辩对抗的论法说理 | 第38-41页 |
1、量刑建议的认定说理 | 第39页 |
2、量刑辩护的分析说理 | 第39-40页 |
3、控辩对抗的采信说理 | 第40-41页 |
结论 | 第41-42页 |
注释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4页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44-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