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事执行参与分配制度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8-9页 |
第1章 我国民事执行参与分配制度的基本内容 | 第9-21页 |
1.1 民事执行参与分配制度的概念与条件 | 第9-14页 |
1.1.1 概念说明 | 第9-10页 |
1.1.2 适用条件 | 第10-11页 |
1.1.3 适用程序 | 第11-14页 |
1.2 民事执行参与分配制度的作用 | 第14-17页 |
1.2.1 兼顾效率和公平 | 第14-15页 |
1.2.2 补充破产制度的缺位 | 第15-17页 |
1.3 民事执行参与分配制度的原则 | 第17-19页 |
1.3.1 原则分类 | 第17-18页 |
1.3.2 原则解析 | 第18-19页 |
1.4 民事执行参与分配制度与破产制度的区别 | 第19-21页 |
第2章 我国民事执行参与分配制度的现状 | 第21-29页 |
2.1 立法现状 | 第21-22页 |
2.2 司法现状 | 第22-29页 |
2.2.1 企业法人可以申请参与分配 | 第22-23页 |
2.2.2 主要适用平等原则 | 第23-24页 |
2.2.3 申请参与分配时间的确定 | 第24-25页 |
2.2.4 法院执行异议案件数量增多 | 第25-26页 |
2.2.5 法院是否有告知的必要 | 第26页 |
2.2.6 对司法现状的评析 | 第26-29页 |
第3章 我国民事执行参与分配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9-36页 |
3.1 参与分配制度与破产制度职能不分 | 第29页 |
3.2 参与分配制度原则适用不明确 | 第29-30页 |
3.3 我国参与分配制度主体要求过高 | 第30-32页 |
3.3.1 债权人的范围变小 | 第30-31页 |
3.3.2 难以证明债务人资不抵债 | 第31-32页 |
3.4 现行参与分配制度的程序缺陷 | 第32-34页 |
3.4.1 参与分配申请时间规定模糊 | 第32页 |
3.4.2 法律没有规定公告程序 | 第32-33页 |
3.4.3 没有采用和解制度 | 第33页 |
3.4.4 救济程序需要改进 | 第33-34页 |
3.5 民事执行参与分配制度需要外部制度对接 | 第34-36页 |
3.5.1 有限破产主义制度不完善 | 第34页 |
3.5.2 法院无权开启破产程序 | 第34-35页 |
3.5.3 执行程序转破产程序需要完善 | 第35-36页 |
第4章 我国民事执行参与分配制度的完善 | 第36-45页 |
4.1 分清参与分配制度与破产制度的职能 | 第36-37页 |
4.2 明确采用有限优先原则 | 第37-38页 |
4.3 重构参与分配制度的主体要求 | 第38-39页 |
4.3.1 扩大债权人的范围 | 第38-39页 |
4.3.2 采用主观标准认定资不抵债 | 第39页 |
4.4 进一步完善参与分配制度的程序 | 第39-42页 |
4.4.1 明确参与分配的申请时间 | 第39-40页 |
4.4.2 增加通知与公告程序 | 第40-41页 |
4.4.3 增加设立和解制度 | 第41页 |
4.4.4 改进救济程序 | 第41-42页 |
4.5 建立民事执行参与分配的外部制度 | 第42-45页 |
4.5.1 向一般破产主义转变 | 第42-43页 |
4.5.2 允许法院开启破产程序 | 第43-44页 |
4.5.3 完善执行程序转破产程序 | 第44-45页 |
结语 | 第45-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