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5页 |
1.1 小黑杨研究进展 | 第9-10页 |
1.1.1 小黑杨概况 | 第9-10页 |
1.2 LEA基因功能以及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1 LEA基因与植物抗旱性 | 第10页 |
1.2.2 LEA基因与植物抗盐性 | 第10-11页 |
1.2.3 LEA基因与植物抗寒性 | 第11页 |
1.3 Logistic模型在林木苗期生长过程中的作用 | 第11页 |
1.4 林木光合特性研究进展 | 第11-13页 |
1.4.1 影响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因素 | 第12-13页 |
1.5 林木叶绿素荧光特性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1.6 NaHCO_3胁迫下植物生理、生化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2 转TaLEA基因小黑杨株系苗期生长性状Logistic模型构建 | 第15-24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15页 |
2.1.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15页 |
2.1.2 数据处理 | 第15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15-22页 |
2.2.1 转TaLEA基因小黑杨株系苗高和地径方差分析 | 第15-16页 |
2.2.2 转TaLEA基因小黑杨株系苗期苗高年生长模型构建 | 第16-18页 |
2.2.3 转TaLEA基因小黑杨株系苗期地径年生长模型构建 | 第18-19页 |
2.2.4 转TaLEA基因小黑杨株系苗木苗高年生长阶段的划分 | 第19-20页 |
2.2.5 转TaLEA基因小黑杨株系苗木地径年生长阶段的划分 | 第20-21页 |
2.2.6 苗高、地径与速生期各参数相关关系 | 第21页 |
2.2.7 株系生长过程比较 | 第21-22页 |
2.3 讨论 | 第22-24页 |
3 不同地点转TaLEA基因小黑杨株系遗传稳定性分析 | 第24-33页 |
3.1 材料和方法 | 第24-26页 |
3.1.1 实验材料 | 第24页 |
3.1.2 研究方法 | 第24-26页 |
3.2 结果 | 第26-31页 |
3.2.1 1年生转基因小黑杨苗高、地径变异研究 | 第26页 |
3.2.2 不同地点各株系间苗高和胸径变异分析 | 第26页 |
3.2.3 不同地点转TaLEA小黑杨株系的平均树高与胸径 | 第26-27页 |
3.2.4 同一地点不同转TaLEA小黑杨株系的树高与胸径 | 第27-28页 |
3.2.5 不同地点10个转TaLEA小黑杨株系平均树高与胸径 | 第28-29页 |
3.2.6 不同株系树高和胸径的相关分析 | 第29-30页 |
3.2.7 不同地点不同株系的AMMI分析 | 第30页 |
3.2.8 环境-基因型交互作用的双标图 | 第30-31页 |
3.3 讨论 | 第31-33页 |
4 转TaLEA基因小黑杨株系多性状比较研究 | 第33-43页 |
4.1 材料和方法 | 第33-34页 |
4.1.1 实验地条件和实验材料 | 第33页 |
4.1.2 研究方法 | 第33-34页 |
4.1.3 数据处理 | 第34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34-41页 |
4.2.1 转TaLEA基因小黑杨株系间各指标比较 | 第34-37页 |
4.2.2 株系间各指标平均值及变异参数分析 | 第37-38页 |
4.2.3 小黑杨株系各指标相关性分析 | 第38-40页 |
4.2.4 株系综合评价 | 第40-41页 |
4.3 讨论 | 第41-43页 |
5 NaHCO_3胁迫下转TaLEA基因小黑杨株系光合指标变异研究 | 第43-51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43-44页 |
5.1.1 实验材料 | 第43页 |
5.1.2 实验方法 | 第43-44页 |
5.2 结果分析 | 第44-49页 |
5.2.1 NaHCO_3胁迫下转TaLEA基因小黑杨家系各个光合、荧光指标方差分析 | 第44-45页 |
5.2.2 NAHCO_3胁迫下转TaLEA基因小黑杨的光合、叶绿素荧光参数 | 第45-47页 |
5.2.3 不同浓度NaHCO_3胁迫下各个家系的光合指标均值及多重比较 | 第47-49页 |
5.2.4 转TaLEA基因小黑杨荧光、光合参数相关分析 | 第49页 |
5.3 讨论 | 第49-51页 |
结论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6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