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国家机关工作与人事管理论文

地方政府绩效评价模式的实证研究--基于考评组织权视角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一章 绪论第9-24页
    一、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第9-10页
        (一)问题提出第9-10页
        (二)研究意义第10页
    二、基本概念界定第10-13页
        (一)政府、绩效与政府绩效第10-11页
        (二)政府绩效评价第11-12页
        (三)内部考评与外部考评第12-13页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第13-20页
        (一)国外研究现状第13-14页
        (二)国内研究现状第14-19页
        (三)研究述评第19-20页
    四、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第20-24页
        (一)研究思路与内容第20-22页
        (二)研究方法第22-23页
        (三)主要创新点第23-24页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实践模式第24-43页
    一、政府绩效评价理论方法第24-27页
        (一)西方国家政府绩效评价理论阐述第24-25页
        (二)本文应用的相关理论第25-27页
    二、试点工作前国内组织(政府)绩效考评“模式”第27-30页
        (一)试点前考评“模式”划分第27-29页
        (二)学界对原有“模式”研究视角评析第29-30页
    三、全国政府绩效管理(评价)试点工作进展第30-35页
        (一)试点工作简述第30-31页
        (二)试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第31-35页
    四、本文研究视角及模式划分第35-43页
        (一)考评权与考评组织权界定第35-38页
        (二)考评组织权研究视角解析第38-40页
        (三)本文划分的三种模式第40-43页
第三章 “统一”考评组织权的佛山模式第43-54页
    一、绩效评价背景及目的第43-46页
        (一)绩效评价背景第43页
        (二)绩效评价目的第43-46页
    二、评价过程及特点第46-51页
    三、佛山模式成效及不足第51-54页
        (一)佛山模式成效第51-52页
        (二)存在问题第52-54页
第四章 “不改变”考评组织权的萝岗模式第54-62页
    一、评价背景及目的第54-55页
    二、主要特点第55-61页
        (一)组织机制第55-56页
        (二)评价对象第56页
        (三)评价指标体系第56-60页
        (四)结果应用第60-61页
    三、萝岗模式成效分析第61-62页
第五章 “分解”考评组织权的深圳模式第62-72页
    一、评价背景第62-63页
    二、主要特点第63-69页
        (一)成立临时性组织机构第63页
        (二)从局部到全部政府组成部门第63页
        (三)评价指标体系特点第63-69页
        (四)评价结果应用第69页
    三、政府绩效评价成效及不足第69-72页
第六章 三种模式比较与思考第72-87页
    一、三种模式个性比较第72-75页
        (一)对待原有考评方式不同第72页
        (二)考评有关的权力分配不同第72-74页
        (三)评价对象不同第74-75页
    二、三种模式共性分析第75-80页
        (一)成立临时性组织机构第75-76页
        (二)指标体系体现共性与个性第76-78页
        (三)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结合第78-79页
        (四)结果应用不合理第79页
        (五)制度体系不健全第79-80页
    三、改进政府绩效评价工作的思路与建议第80-87页
        (一)改进政府绩效评价的思路第80-83页
        (二)重塑政府绩效评价“顶层设计”的建议第83-87页
结论与展望第87-89页
参考文献第89-92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92-93页
致谢第93-94页
附件第94页

论文共9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邻避冲突治理的困境与出路--以广州垃圾处理为例
下一篇:新媒体影视传播中的“屌丝文化”现象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