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围观语境下的赋权现象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0-21页 |
(一)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二)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1-13页 |
1. 赋权 | 第11-12页 |
2. 网络围观 | 第12-13页 |
(三) 文献综述 | 第13-19页 |
1. 赋权理论与传播的研究 | 第13-16页 |
2. 关于网络围观的研究 | 第16-19页 |
(四)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五)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 文献分析法 | 第20页 |
2. 案例分析法 | 第20-21页 |
一、网络围观中赋权的主体和实现方式 | 第21-30页 |
(一) 网络围观赋权的主体 | 第21-24页 |
1. 弱势群体 | 第21-22页 |
2. 精英群体 | 第22-24页 |
(二) 网络围观赋权在不同层面的实现方式 | 第24-30页 |
1. 个体层面:对个体诉求的赋权 | 第24-26页 |
2. 群体层面:对人际关系的赋权 | 第26-28页 |
3. 社会层面:对社会参与的赋权 | 第28-30页 |
二、网络围观中赋权的特点及实现原因 | 第30-38页 |
(一) 网络围观中赋权的特点 | 第30-32页 |
1. 多样化的赋权主体 | 第30页 |
2. 社会化的赋权内容 | 第30-31页 |
3. 强有力的传播效果 | 第31页 |
4. 非理性化自我赋权 | 第31-32页 |
(二) 网络围观中赋权实现原因 | 第32-38页 |
1. 网络新媒体与赋权 | 第32-35页 |
2. 参与者的自我赋权 | 第35-38页 |
三、网络围观赋权的正负效应及完善策略 | 第38-48页 |
(一) 网络围观赋权的价值 | 第38-41页 |
1. 拓宽赋权渠道和促进公民意识觉醒 | 第38-40页 |
2. 肯定个人价值和弱化公民无权感 | 第40-41页 |
(二) 网络围观赋权可能存在的问题 | 第41-45页 |
1. 流言谣言:赋权行动异化、极端化 | 第41-43页 |
2. 沟通不畅:政府困于“塔西佗陷阱” | 第43-44页 |
3. 追逐利益:社会审美情趣扭曲 | 第44-45页 |
(三) 网络围观赋权完善策略探究 | 第45-48页 |
1. 通畅表达渠道,促进沟通对话 | 第45-46页 |
2. 提高赋权主体的媒介素养 | 第46页 |
3. 鼓励民间力量发挥作用 | 第46-48页 |
结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