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1 绪论 | 第14-21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4-16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4-15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6-17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3 研究思路和论文结构 | 第17-19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7-19页 |
1.3.2 论文结构 | 第19页 |
1.4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9-21页 |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第21-28页 |
2.1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21-24页 |
2.1.1 我国互联网产业发展状况的研究 | 第21-22页 |
2.1.2 互联网产业影响因素的研究 | 第22-24页 |
2.1.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24页 |
2.2 互联网产业的概念界定 | 第24-25页 |
2.3 产业集聚相关理论 | 第25-28页 |
2.3.1 产业集聚理论 | 第25-26页 |
2.3.2 产业集聚的测度方法 | 第26-28页 |
3 我国互联网产业发展状况的分析 | 第28-38页 |
3.1 互联网发展基本概况 | 第28-31页 |
3.1.1 用户规模状况 | 第28-29页 |
3.1.2 基础资源状况 | 第29-30页 |
3.1.3 网络应用情况 | 第30-31页 |
3.2 互联网产业综合概况 | 第31-34页 |
3.2.1 收入规模状况 | 第31-32页 |
3.2.2 产业结构状况 | 第32-34页 |
3.2.3 就业人员情况 | 第34页 |
3.3 互联网企业运行概况 | 第34-36页 |
3.3.1 企业经营状况 | 第34-35页 |
3.3.2 空间分布情况 | 第35-3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4 互联网产业集聚的时空演化及趋势分析 | 第38-60页 |
4.1 分行业互联网产业集聚的时空演化 | 第38-46页 |
4.1.1 集聚度的测算:区位熵和地理集中度 | 第38-39页 |
4.1.2 互联网产业整体集聚的时空演化 | 第39-41页 |
4.1.3 互联网服务业集聚的时空演化 | 第41-44页 |
4.1.4 互联网制造业集聚的时空演化 | 第44-46页 |
4.2 分地区互联网产业集聚的时空演化 | 第46-53页 |
4.2.1 集聚度的测算:Herfindahl指数和空间Gini系数 | 第46-47页 |
4.2.2 全国互联网产业集聚的时空演化 | 第47-48页 |
4.2.3 东部互联网产业集聚的时空演化 | 第48-49页 |
4.2.4 中部互联网产业集聚的时空演化 | 第49-51页 |
4.2.5 西部互联网产业集聚的时空演化 | 第51-52页 |
4.2.6 东北互联网产业集聚的时空演化 | 第52-53页 |
4.3 互联网产业集聚的趋同分析 | 第53-58页 |
4.3.1 σ 趋同检验 | 第53-55页 |
4.3.2 绝对 β 趋同检验 | 第55-57页 |
4.3.3 条件 β 趋同检验 | 第57-5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5 互联网产业集聚的驱动因素研究 | 第60-74页 |
5.1 实证研究设计 | 第60-63页 |
5.1.1 研究假设与变量说明 | 第60-61页 |
5.1.2 计量模型的建立 | 第61-62页 |
5.1.3 数据来源及处理 | 第62-63页 |
5.2 空间自相关检验 | 第63-67页 |
5.2.1 全局空间自相关检验 | 第63-64页 |
5.2.2 局部空间自相关检验 | 第64-67页 |
5.3 实证结果分析 | 第67-73页 |
5.3.1 互联网产业整体集聚的驱动因素分析 | 第67-69页 |
5.3.2 互联网服务业集聚的驱动因素分析 | 第69-71页 |
5.3.3 互联网制造业集聚的驱动因素分析 | 第71-7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6 研究总结 | 第74-78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74-75页 |
6.2 对策建议 | 第75-77页 |
6.3 研究的不足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2页 |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