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旅游劳工移民的地方融入研究
| 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15页 | 
| 1.1 问题提出 | 第11-13页 |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3-15页 | 
| 1.2.1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 1.2.2 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5-23页 | 
| 2.1 移民与旅游劳工移民 | 第15-18页 | 
| 2.1.1 移民 | 第15-16页 | 
| 2.1.2 旅游移民 | 第16-17页 | 
| 2.1.3 旅游劳工移民 | 第17-18页 | 
| 2.2 空间与地方 | 第18-19页 | 
| 2.3 地方认同 | 第19-20页 | 
| 2.4 地方融入 | 第20-23页 | 
| 2.4.1 融入 | 第20-21页 | 
| 2.4.2 地方融入 | 第21-23页 | 
| 第3章 研究案例地与研究设计 | 第23-37页 | 
| 3.1 案例地介绍 | 第23-29页 | 
| 3.2.1 历史沿革 | 第23-25页 | 
| 3.2.2 地理环境与建筑布局 | 第25-27页 | 
| 3.2.3 旅游发展历程 | 第27-29页 | 
| 3.2 研究设计 | 第29-37页 | 
| 3.2.1 研究方法 | 第29-31页 | 
| 3.2.2 调研过程 | 第31-33页 | 
| 3.2.3 技术路线 | 第33-34页 | 
| 3.2.4 数据来源 | 第34-35页 | 
| 3.2.5 资料分析原则 | 第35-37页 | 
| 第4章 解构:来丽江的前因与期待 | 第37-45页 | 
| 4.1 主观认知的驱动 | 第38-39页 | 
| 4.2 地方形象的识别 | 第39-40页 | 
| 4.3 人文氛围的吸引 | 第40-41页 | 
| 4.4 地方想象的延伸 | 第41-42页 | 
| 4.5 逃避现实的期待 | 第42-45页 | 
| 第5章 建构:地方融入的结构与组成 | 第45-63页 | 
| 5.1 先验经验 | 第45-54页 | 
| 5.1.1 开放式编码 | 第45-48页 | 
| 5.1.2 主轴编码 | 第48页 | 
| 5.1.3 选择式编码 | 第48-50页 | 
| 5.1.4 建构维度 | 第50-54页 | 
| 5.2 在地体验 | 第54-60页 | 
| 5.2.1 开放式编码 | 第54-56页 | 
| 5.2.2 主轴编码 | 第56页 | 
| 5.2.3 选择式编码 | 第56-57页 | 
| 5.2.4 建构维度 | 第57-60页 | 
| 5.3 理论饱和度检验 | 第60-63页 | 
| 第6章 重构:旅游劳工移民的地方融入 | 第63-73页 | 
| 6.1 空间认知:地方融入前因 | 第65-67页 | 
| 6.2 在地体验:地方融入过程与结果 | 第67-73页 | 
| 6.2.1 生产的地方:地方融入的可能性 | 第68页 | 
| 6.2.2 生活的地方:地方融入的基础 | 第68-70页 | 
| 6.2.3 情感的地方:地方融入 | 第70-73页 | 
| 第7章 结论与讨论 | 第73-83页 | 
| 7.1 结论 | 第73-76页 | 
| 7.2 讨论 | 第76-78页 | 
| 7.2.1 生产:旅游劳工移民地方身份建构的基础 | 第76页 | 
| 7.2.2 慢活:地方的认同与主体空间的融入 | 第76-77页 | 
| 7.2.3 认同:地方建构与现代性重塑 | 第77-78页 | 
| 7.3 实践启示 | 第78-79页 | 
| 7.4 研究创新点、不足以及研究展望 | 第79-83页 | 
| 7.4.1 研究创新点 | 第79-80页 | 
| 7.4.2 研究不足与研究展望 | 第80-83页 | 
| 参考文献 | 第83-91页 | 
| 附录 旅游劳工移民访谈提纲 | 第91-93页 | 
| 致谢 | 第93-95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