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9页 |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3 文献综述 | 第15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4 主要内容及框架 | 第16-19页 |
2 “营改增”相关理论分析和历史沿革 | 第19-23页 |
2.1 “营改增”的历史沿革 | 第19-20页 |
2.1.1 “营改增”的起源 | 第19-20页 |
2.1.2 “营改增”的进程 | 第20页 |
2.2 “营改增”理论基础 | 第20-22页 |
2.2.1 税制优化理论 | 第20-21页 |
2.2.2 税收中性理论 | 第21页 |
2.2.3 税收宏观调控理论 | 第21-22页 |
2.3 建筑业“营改增”理论分析 | 第22-23页 |
3 “营改增”前后建筑业的发展情况分析 | 第23-29页 |
3.1 全国建筑业2013-2017年度发展情况 | 第23-26页 |
3.1.1 全国建筑业2013-2017年度产值情况 | 第23-24页 |
3.1.2 全国建筑业2013-2017年度利润情况 | 第24-26页 |
3.2 江苏省建筑业2013-2017年度发展情况 | 第26-28页 |
3.2.1 江苏省建筑业2013-2017年度产值情况 | 第26页 |
3.2.2 江苏省建筑业2013-2017年度纳税情况 | 第26-28页 |
3.3 “营改增”对建筑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 第28-29页 |
4 “营改增”后建筑业增值税纳税规范及涉税风险 | 第29-36页 |
4.1 “营改增”对建筑业的基本纳税规范 | 第29-31页 |
4.1.1 “营改增”后建筑业增值税税目 | 第29页 |
4.1.2 “营改增”后建筑业增值税计税方法 | 第29-30页 |
4.1.3 “营改增”后兼营与混合销售的纳税规范 | 第30-31页 |
4.2 “营改增”对建筑业的特殊业务纳税规范 | 第31-32页 |
4.2.1 “营改增”后甲供工程的纳税规范 | 第31页 |
4.2.2 “营改增”后清包工程的纳税规范 | 第31-32页 |
4.3 “营改增”后建筑业纳税管理问题 | 第32-34页 |
4.3.1 简易计税风险 | 第32页 |
4.3.2 收入确认风险 | 第32-33页 |
4.3.3 差额纳税风险 | 第33页 |
4.3.4 发票管理风险 | 第33-34页 |
4.3.5 虚开增值税发票风险 | 第34页 |
4.4 “营改增”后建筑业税收政策适用问题 | 第34-36页 |
4.4.1 跨期合同扣除风险 | 第34页 |
4.4.2 跨区经营预缴风险 | 第34-35页 |
4.4.3 挂靠经营纳税风险 | 第35页 |
4.4.4 成本进项抵扣风险 | 第35页 |
4.4.5 工程结算确定风险 | 第35-36页 |
5 “营改增”对建筑企业增值税税负的影响 | 第36-43页 |
5.1 样本企业增值税税负分析 | 第36-38页 |
5.1.1 一般纳税人与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实际税负 | 第36页 |
5.1.2 “营改增”对一般纳税人增值税税负的影响分析 | 第36-37页 |
5.1.3 “营改增”对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税负的影响分析 | 第37-38页 |
5.2 基于江苏省建筑企业“营改增”税负个案分析 | 第38-41页 |
5.2.1 典型样本企业概况 | 第38页 |
5.2.2 理论税负与实际税负核算 | 第38-41页 |
5.3 “营改增”对增值税税负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41-43页 |
6 关于建筑企业应对“营改增”的对策建议 | 第43-49页 |
6.1 合理选择供货商类型 | 第43页 |
6.2 建立预算报价制度 | 第43-44页 |
6.3 细化合同订立条款 | 第44-45页 |
6.4 审慎筹划施工费用 | 第45-46页 |
6.5 提升采购管理能力 | 第46页 |
6.6 重视发票管理 | 第46-47页 |
6.7 最小化资金成本 | 第47-48页 |
6.8 转变纳税管理观念 | 第48-49页 |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