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8-18页 |
0.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0.1.1 课题缘起 | 第8页 |
0.1.2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0.1.3 研究目的 | 第9页 |
0.1.4 研究意义 | 第9页 |
0.2 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0.2.1 我国女性艺术家花卉作品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0.2.2 女性艺术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0.2.3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0.3 研究方法和思路 | 第12-13页 |
0.3.1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0.3.2 研究思路 | 第13页 |
0.4 创新点和重点难点 | 第13-14页 |
0.4.1 创新点 | 第13-14页 |
0.4.2 重点和难点 | 第14页 |
0.5 主要内容 | 第14-18页 |
0.5.1 我国油画花卉作品样本筛选与界定 | 第14页 |
0.5.2 研究样本选择 | 第14-16页 |
0.5.3 研究结构 | 第16-18页 |
第一章 中国女性油画艺术发展历程 | 第18-25页 |
1.1 女性艺术的概念与界定 | 第18-19页 |
1.1.1 女性艺术概念的提出 | 第18页 |
1.1.2 女性艺术的界定 | 第18-19页 |
1.2 二十世纪初女性参与艺术的方式 | 第19-21页 |
1.2.1 跨越民国时期和中日战争的历史背景 | 第19-20页 |
1.2.2 二十世纪初女性参与艺术的方式 | 第20-21页 |
1.3 二十世纪中叶女性参与油画艺术的情况 | 第21-23页 |
1.3.1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油画艺术发展情况 | 第21-22页 |
1.3.2 二十世纪中叶女性油画发展的情况 | 第22-23页 |
1.4 二十世纪末至今的女性艺术发展 | 第23-24页 |
1.4.1 在改革开放初见成效下的艺术发展 | 第23页 |
1.4.2 女性艺术开始繁荣发展 | 第23-24页 |
1.5 花卉题材对于女性艺术的价值参照 | 第24-25页 |
第二章 二十世纪初中国女油画家的花卉作品 | 第25-60页 |
2.1 二十世纪初的女性油画总体情况 | 第25页 |
2.2 潘玉良、丘堤、关紫兰和李青萍的学习及成长经历 | 第25-34页 |
2.2.1 潘玉良的学习及成长经历 | 第25-27页 |
2.2.2 丘堤的学习及成长经历 | 第27-30页 |
2.2.3 关紫兰的学习及成长经历 | 第30-32页 |
2.2.4 李青萍的学习及成长经历 | 第32-34页 |
2.3 潘玉良、丘堤、关紫兰、李青萍的花卉作品风格及影响 | 第34-56页 |
2.3.1 潘玉良的花卉作品风格及影响 | 第34-41页 |
2.3.2 丘堤的花卉作品风格及影响 | 第41-45页 |
2.3.3 关紫兰的花卉作品风格及影响 | 第45-52页 |
2.3.4 李青萍的花卉作品风格及影响 | 第52-56页 |
2.4 潘玉良、丘堤、关紫兰、李青萍花卉作品表现的时代性特点 | 第56-60页 |
2.4.1 时代共性和学习共性 | 第56-57页 |
2.4.2 样本艺术家的画作历程 | 第57-60页 |
第三章 二十世纪中叶中国女油画家的花卉作品 | 第60-78页 |
3.1 本时期女性艺术整体情况 | 第60页 |
3.2 王霞、温葆、赵友萍的学习和成长经历 | 第60-63页 |
3.2.1 王霞的学习和成长经历 | 第60-62页 |
3.2.2 温葆学习和成长经历 | 第62页 |
3.2.3 赵友萍的学习和成长经历 | 第62-63页 |
3.3 王霞、温葆、赵友萍的花卉作品风格及影响 | 第63-75页 |
3.3.1 王霞的花卉作品风格及影响 | 第63-66页 |
3.3.2 温葆的花卉作品风格及影响 | 第66-72页 |
3.3.3 赵友萍的花卉作品 | 第72-75页 |
3.4 王霞、温葆、赵友萍花卉作品表现的时代共性 | 第75-78页 |
3.4.1 社会背景和学习情况 | 第75-76页 |
3.4.2 走向大众的社会角色 | 第76-78页 |
第四章 二十世纪末至今的中国女性油画家的花卉作品 | 第78-100页 |
4.1 二十世纪末至今的女性艺术发展的整体特色 | 第78-79页 |
4.2 对微观花卉元素的宏观探索 | 第79-93页 |
4.2.1 追忆之花——雷双 | 第79-85页 |
4.2.2 血色美人蕉——蔡锦 | 第85-90页 |
4.2.3 绽放系列——徐晓燕 | 第90-93页 |
4.3 花卉作品中表现性与写意性并举的艺术特色 | 第93-98页 |
4.3.1 花式生活——闫平 | 第93-96页 |
4.3.2 从娟秀到大胆——李江峰 | 第96-97页 |
4.3.3 拒绝甜腻——管朴学 | 第97-9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8-100页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第100-105页 |
一、主要结论 | 第100-102页 |
(一)从女性花卉作品反映西方艺术在中国的传播发展 | 第100-101页 |
1、二十世纪初欧洲艺术流派在我国的传播与发展 | 第100页 |
2、苏联写实主义美术在我国的传播与发展 | 第100-101页 |
(二)从女性花卉作品的主题性反映我国不同时期艺术主题变化 | 第101-102页 |
1、印象派的瓶花、篮花等静物花卉 | 第101页 |
2、花卉成为革命思想精神的暗喻 | 第101-102页 |
3、花卉主题日渐多元化发展 | 第102页 |
二、展望女性油画花卉主题性作品未来的方向 | 第102-105页 |
1、民族文化水平的提升成为未来女性花卉作品创作的重要依托 | 第102页 |
2、从创作和教育两个方面提升女性花卉作品的艺术高度 | 第102-103页 |
3、积极参与艺术展览和交流,促进女性艺术家花卉作品的创新与发展 | 第103-105页 |
致谢 | 第105-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08页 |
附录1 表格及图片来源信息 | 第108-112页 |
附录2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等情况 | 第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