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2-13页 |
1.2 噪声主动控制技术的早期研究 | 第13-14页 |
1.3 汽车噪声主动控制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概况 | 第14-18页 |
1.3.1 汽车噪声主动控制技术的研究概况 | 第14-17页 |
1.3.2 汽车噪声主动控制技术的应用概况 | 第17-18页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第2章 多通道噪声主动控制理论与方法 | 第20-38页 |
2.1 噪声主动控制理论基础 | 第20-26页 |
2.1.1 声波的相消干涉 | 第20-21页 |
2.1.2 自适应滤波器 | 第21-23页 |
2.1.3 自适应算法 | 第23-25页 |
2.1.4 控制系统分类 | 第25-26页 |
2.2 LMS算法及其在单通道噪声主动控制中的应用 | 第26-32页 |
2.2.1 LMS算法推导 | 第26-28页 |
2.2.2 LMS算法收敛条件分析 | 第28-29页 |
2.2.3 LMS算法在次级通道辨识中的应用 | 第29-30页 |
2.2.4 次级通道滤波FxLMS算法 | 第30-32页 |
2.3 多通道噪声主动控制系统与算法 | 第32-37页 |
2.3.1 多通道控制方案选择 | 第32-34页 |
2.3.2 多通道系统次级通道辨识 | 第34-35页 |
2.3.3 多通道FxLMS算法推导 | 第35-3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3章 多通道控制系统设计与建模 | 第38-54页 |
3.1 参考信号选取与车内噪声特性分析 | 第38-39页 |
3.2 多通道自适应陷波滤波算法 | 第39-43页 |
3.2.1 单通道多频点自适应陷波算法 | 第39-41页 |
3.2.2 多通道多频点自适应陷波算法 | 第41-43页 |
3.3 控制系统参数优化仿真 | 第43-45页 |
3.4 多通道控制系统次级通道辨识建模与仿真 | 第45-49页 |
3.4.1 次级通道辨识模型的构建 | 第45-46页 |
3.4.2 次级通道辨识的仿真分析 | 第46-49页 |
3.5 多通道噪声主动控制系统的建模与仿真 | 第49-52页 |
3.5.1 多通道单频点噪声主动控制系统的建模 | 第49页 |
3.5.2 多通道单频点噪声主动控制的仿真分析 | 第49-50页 |
3.5.3 多通道多频点噪声主动控制系统的建模 | 第50-51页 |
3.5.4 多通道多频点噪声主动控制的仿真分析 | 第51-52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第4章 车内多通道噪声主动控制系统设计 | 第54-70页 |
4.1 多通道噪声主动控制总体方案设计 | 第54-55页 |
4.2 多通道控制系统硬件设计及实现 | 第55-64页 |
4.2.1 控制器总体结构设计 | 第55页 |
4.2.2 主控芯片内部架构及运用 | 第55-57页 |
4.2.3 系统电源和复位模块 | 第57-58页 |
4.2.4 外接存储器模块 | 第58-59页 |
4.2.5 信号传输转换和外接时钟模块 | 第59-61页 |
4.2.6 电声器件选取 | 第61-63页 |
4.2.7 PCB板设计 | 第63-64页 |
4.3 多通道控制系统软件设计及实现 | 第64-68页 |
4.3.1 软件程序的总体设计 | 第64-65页 |
4.3.2 初始化程序段 | 第65-66页 |
4.3.3 参考信号构造程序 | 第66页 |
4.3.4 算法实现部分 | 第66-6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第5章 双通道噪声主动控制系统试验设计 | 第70-84页 |
5.1 多通道噪声主动控制系统的室内台架试验 | 第70-75页 |
5.1.1 室内台架试验方案设计 | 第70-71页 |
5.1.2 室内试验结果分析与车内试验方案选择 | 第71-75页 |
5.2 多通道噪声主动控制系统的实车试验 | 第75-83页 |
5.2.1 多通道噪声主动控制系统的稳态工况试验 | 第76-80页 |
5.2.2 多通道噪声主动控制系统的加速工况试验 | 第80-83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4-86页 |
6.1 总结 | 第84-85页 |
6.2 展望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0页 |
致谢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