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替考试罪的疑难问题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4页 |
第一节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9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一、理论现状 | 第10-11页 |
二、实践现状 | 第11-12页 |
第三节 文章具体思路及创新点 | 第12-14页 |
一、文章具体思路 | 第12页 |
二、论文创新点 | 第12-14页 |
第二章 代替考试罪概述 | 第14-22页 |
第一节 代替考试行为入刑的必要性 | 第14-18页 |
一、代替考试行为的现状与危害 | 第14-15页 |
二、原有法律法规规定的不足 | 第15-18页 |
第二节 代替考试行为入刑的合理性 | 第18-22页 |
一、古代对代替考试行为的刑罚制度 | 第18-19页 |
二、其他地区对代替考试行为的规定 | 第19-22页 |
第三章 代替考试罪构成要件的争议与辨别 | 第22-33页 |
第一节 代替考试罪客体争议中的问题 | 第22-24页 |
第二节 代替考试罪客观方面争议中的问题 | 第24-28页 |
一、犯罪对象 | 第24-26页 |
二、危害行为 | 第26-28页 |
三、危害结果 | 第28页 |
四、犯罪的时间、地点、方法 | 第28页 |
第三节 代替考试罪主体适用中的问题 | 第28-30页 |
第四节 代替考试罪主观方面适用中的问题 | 第30-33页 |
第四章 代替考试罪司法实践中的认定与量刑 | 第33-47页 |
第一节 停止形态的认定问题 | 第33-40页 |
一、犯罪预备的认定问题 | 第33-34页 |
二、犯罪未遂的认定问题 | 第34-37页 |
三、犯罪既遂的认定问题 | 第37-38页 |
四、犯罪中止的认定问题 | 第38-40页 |
第二节 共同犯罪问题 | 第40-41页 |
一、教唆行为的认定 | 第40页 |
二、帮助行为的认定 | 第40-41页 |
第三节 一罪与数罪的问题 | 第41-44页 |
一、与组织考试作弊罪的竞合 | 第41-42页 |
二、与伪造身份证件罪的竞合 | 第42-44页 |
第四节 量刑的偏差与统一 | 第44-47页 |
第五章 代替考试罪的完善建议 | 第47-51页 |
第一节 明确认定代替考试罪的标准 | 第47-48页 |
第二节 统一本罪停止形态的认定标准 | 第48页 |
第三节 统一代替考试罪的量刑标准 | 第48-51页 |
结论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附录 | 第55-5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附件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