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4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8-9页 |
1.1.1 选题的背景 | 第8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8-9页 |
1.1.2.1 理论意义 | 第8-9页 |
1.1.2.2 现实意义 | 第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9-13页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第9-11页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1.2.3 研究评述 | 第12-13页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3-14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3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3.3 研究难题 | 第13-14页 |
第2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14-20页 |
2.1 基本概念 | 第14-17页 |
2.1.1 中等职业教育 | 第14-15页 |
2.1.1.1 中等职业教育的内涵 | 第14-15页 |
2.1.1.2 中等职业教育分类 | 第15页 |
2.1.2 校企合作 | 第15-17页 |
2.1.2.1 校企合作的涵义 | 第15-16页 |
2.1.2.2 校企合作的模式 | 第16-17页 |
2.2 校企合作的理论基础 | 第17-20页 |
2.2.1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理 | 第17-18页 |
2.2.2 建构主义理论 | 第18-19页 |
2.2.3 资源依赖理论 | 第19-20页 |
第3章 中职校企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 第20-24页 |
3.1 合作的必要性 | 第20-21页 |
3.1.1 校企合作是中职学校生存发展的需要 | 第20页 |
3.1.2 校企合作是企业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需要 | 第20-21页 |
3.1.3 校企合作是整合职教资源的需要 | 第21页 |
3.2 合作的可能性 | 第21-24页 |
3.2.1 国家相关政策为校企合作提供支持 | 第21-22页 |
3.2.2 中职学校自身发展现状需要校企合作 | 第22页 |
3.2.3 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离不开校企合作 | 第22-24页 |
第4章 济宁市中职教育校企合作的实现形式 | 第24-28页 |
4.1 济宁市中职教育校企合作概况 | 第24页 |
4.2 济宁市校企合作的实现形式 | 第24-28页 |
4.2.1 订单式人才培养 | 第24-25页 |
4.2.2 “2+1”模式 | 第25-26页 |
4.2.3 校企双向介入 | 第26-28页 |
第5章 济宁市中职教育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28-35页 |
5.1 济宁市中职教育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 第28-31页 |
5.1.1 政府对中职教育的投入力度不足 | 第28-29页 |
5.1.2 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不够 | 第29-30页 |
5.1.3 中职学生对校企合作的重视程度不足 | 第30-31页 |
5.1.4 校企合作的权益保障机制不健全 | 第31页 |
5.2 济宁市中职教育校企合作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1-35页 |
5.2.1 没有建立明确的责任风险规避机制 | 第31-32页 |
5.2.2 校企双方在合作中缺少利益驱动 | 第32-33页 |
5.2.3 有关校企合作的法律政策及监管缺失 | 第33-35页 |
第6章 加强中职校企合作的对策分析 | 第35-43页 |
6.1 加强立法和政府职能部门的监管 | 第35-37页 |
6.1.1 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 第35-36页 |
6.1.2 明确相关权限,加强职能部门监督管理 | 第36页 |
6.1.3 建立规范的职业资格体系 | 第36-37页 |
6.1.3.1 统一标准,保证培训结果统一 | 第36-37页 |
6.1.3.2 完善国家职业资格培训和考核制度 | 第37页 |
6.2 发挥政府的统筹协调作用 | 第37-39页 |
6.2.1 建立校企合作经费长效投入机制 | 第37-38页 |
6.2.2 发挥政府的宣传导向作用 | 第38页 |
6.2.3 整合本区域的中职院校,实现资源的优化整合 | 第38-39页 |
6.3 完善中职校企合作的权益保障机制 | 第39-41页 |
6.3.1 校企合作中师生权益保障 | 第39-40页 |
6.3.2 校企合作中的企业权益保障 | 第40-41页 |
6.4 协调校企关系以推动二者深度合作 | 第41-43页 |
6.4.1 学校和企业做好自身的角色定位 | 第41页 |
6.4.2 校企双方调整各自资源配置,实现资源共享 | 第41-43页 |
结论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注释 | 第48-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