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输配电工程、电力网及电力系统论文--电力系统的自动化论文

智能电网需求响应算法与测试平台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绪论第12-30页
    1.1 引言第12-13页
    1.2 需求响应概述及研究现状第13-20页
        1.2.1 需求响应的意义第13-14页
        1.2.2 传统电网中的需求响应概述第14-16页
        1.2.3 智能电网中的需求响应新要求第16-17页
        1.2.4 智能电网中的需求响应研究现状第17-20页
    1.3 智能电网测试平台研究现状第20-21页
    1.4 相关理论基础第21-27页
        1.4.1 牛顿-拉格朗日法第21-23页
        1.4.2 原始-对偶内点法第23-24页
        1.4.3 Lyapunov再优化技术第24-27页
    1.5 本文组织结构与主要工作第27-30页
第2章 社会效益最优化的分布式需求响应算法第30-52页
    2.1 引言第30-31页
    2.2 系统模型第31-33页
    2.3 基于牛顿-拉格朗日法的分布式需求响应第33-42页
        2.3.1 分布式需求响应的难点第33-35页
        2.3.2 分布式计算对偶搜索方向第35-37页
        2.3.3 分布式计算步长因子第37-41页
        2.3.4 分布式需求响应算法第41-42页
    2.4 收敛性证明第42-44页
        2.4.1 衰减收敛阶段第42-43页
        2.4.2 二次收敛阶段第43-44页
    2.5 算法仿真第44-51页
        2.5.1 仿真参数设置第44-45页
        2.5.2 分布式算法的正确性第45-47页
        2.5.3 计算误差的影响第47-49页
        2.5.4 算法的收敛速度第49-51页
    2.6 本章小结第51-52页
第3章 快速分布式需求响应算法第52-80页
    3.1 引言第52-53页
    3.2 系统模型第53-57页
        3.2.1 用户模型第53-54页
        3.2.2 供电单元模型第54页
        3.2.3 电能传输模型第54-55页
        3.2.4 优化问题第55-56页
        3.2.5 优化问题预处理第56-57页
    3.3 FDDR算法设计第57-66页
        3.3.1 快速需求响应算法第57-58页
        3.3.2 快速需求响应算法的分布式实现第58-66页
    3.4 FDDR算法分析第66-72页
        3.4.1 节点电压相角的估算误差第66-67页
        3.4.2 原始-对偶搜索方向误差第67-72页
    3.5 算法仿真第72-78页
        3.5.1 仿真参数设置第72-73页
        3.5.2 比较分析第73-76页
        3.5.3 搜索精度的影响第76-77页
        3.5.4 智能电网规模的影响第77-78页
    3.6 本章小结第78-80页
第4章 多用户间延迟容忍设备的分布式需求响应算法第80-104页
    4.1 引言第80-81页
    4.2 系统模型与问题描述第81-86页
        4.2.1 电力服务站第82页
        4.2.2 用户模型第82-84页
        4.2.3 用户间电能共享第84-85页
        4.2.4 研究问题的数学模型第85-86页
    4.3 基于LYAPUNOV再优化的分布式需求响应第86-95页
        4.3.1 Lyapunov再优化中的关键技术第86-89页
        4.3.2 基于Lyapunov再优化的需求响应算法第89-90页
        4.3.3 算法性能分析第90-95页
    4.5 算法仿真第95-102页
        4.5.1 仿真参数设置第95-96页
        4.5.2 有用电请求舍弃时的算法性能第96-101页
        4.5.3 无用电请求舍弃时的算法性能第101-102页
    4.6 本章小结第102-104页
第5章 基于CORE的智能电网模拟器第104-118页
    5.1 引言第104页
    5.2 模拟器设计与实现第104-112页
        5.2.1 CORE概述第104-105页
        5.2.2 SCORE的总体架构第105-107页
        5.2.3 SCORE的通信组件第107页
        5.2.4 SCORE的电网组件第107-112页
        5.2.5 SCORE的供电/耗电模型第112页
    5.3 实验测试第112-117页
        5.3.1 入门案例介绍第112-113页
        5.3.2 SCORE的可用性第113-115页
        5.3.3 SCORE的可移植性第115-116页
        5.3.4 SCORE的可扩展性第116-117页
    5.4 本章小结第117-118页
第6章 智能电网硬件测试平台设计与研发第118-128页
    6.1 引言第118页
    6.2 智能电网测试平台概述第118-119页
    6.3 信息收集子系统第119-126页
        6.3.1 基于簇的层次型结构的数据收集网络第120-121页
        6.3.2 成簇过程与簇内数据处理第121-122页
        6.3.3 簇头路由第122-124页
        6.3.4 实验测试第124-126页
    6.4 电能传输/控制子系统第126-127页
    6.5 本章小结第127-128页
第7章 总结与展望第128-130页
    7.1 本文总结第128-129页
    7.2 后续展望第129-130页
参考文献第130-136页
致谢第136-138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论文第138-139页

论文共13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p53及其相关信号分子在电离辐射旁效应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下一篇:悬浮光催化与膜分离耦合过程中膜污染机理及界面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