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3-15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5-29页 |
2.1 放牧对草地的影响 | 第15-16页 |
2.1.1 植被特征 | 第15-16页 |
2.1.2 土壤特性 | 第16页 |
2.2 病原微生物对植物群落的影响 | 第16-24页 |
2.2.1 主要理论 | 第17-22页 |
2.2.2 研究进展 | 第22-24页 |
2.3 植物-土壤反馈研究方法 | 第24-26页 |
2.3.1 田间原位法 | 第24-25页 |
2.3.2 温室培养法 | 第25-26页 |
2.4 根部入侵真菌研究进展 | 第26-27页 |
2.5 放牧对植物病原微生物的影响 | 第27-29页 |
第三章 不同放牧强度下三种优势植物根部入侵真菌 | 第29-52页 |
3.1 前言 | 第29-30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30-36页 |
3.2.1 研究区概况 | 第30-31页 |
3.2.2 放牧试验设计 | 第31页 |
3.2.3 根样采集及处理 | 第31-32页 |
3.2.4 根部入侵真菌分离 | 第32页 |
3.2.5 真菌的形态学鉴定 | 第32-33页 |
3.2.6 真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33-34页 |
3.2.7 真菌致病力测定 | 第34-35页 |
3.2.8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35-36页 |
3.3 结果 | 第36-48页 |
3.3.1 真菌总侵染率 | 第36-37页 |
3.3.2 真菌分离率 | 第37-41页 |
3.3.3 真菌组成及多样性 | 第41-44页 |
3.3.4 PDA平板致病性 | 第44-45页 |
3.3.5 温室盆栽致病性 | 第45-48页 |
3.4 讨论 | 第48-51页 |
3.4.1 真菌侵染率 | 第48-49页 |
3.4.2 真菌组成和多样性 | 第49页 |
3.4.3 真菌致病性 | 第49-50页 |
3.4.4 镰刀菌在草地中的作用 | 第50页 |
3.4.5 深色有隔真菌在草地中的作用 | 第50-51页 |
3.4.6 研究不足之处 | 第51页 |
3.5 小结 | 第51-52页 |
第四章 不同放牧强度下镰刀菌对胡枝子和长芒草种子萌发和幼苗建植的影响 | 第52-80页 |
4.1 前言 | 第52-53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53-58页 |
4.2.1 研究区概况 | 第53页 |
4.2.2 种子采集及处理 | 第53页 |
4.2.3 种子发芽试验和生活力检测 | 第53-54页 |
4.2.4 供试病原真菌 | 第54页 |
4.2.5 镰刀菌对幼苗建植的影响 | 第54-56页 |
4.2.6 种子休眠对三线镰孢侵染的响应 | 第56-57页 |
4.2.7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57-58页 |
4.3 结果 | 第58-76页 |
4.3.1 种子发芽率和生活力 | 第58页 |
4.3.2 镰刀菌对幼苗建植的影响 | 第58-67页 |
4.3.3 种子休眠对WA平板接种三线镰孢的响应 | 第67-69页 |
4.3.4 种子休眠对田间接种三线镰孢的响应 | 第69-76页 |
4.4 讨论 | 第76-79页 |
4.4.1 镰刀菌对幼苗建植的影响 | 第76-77页 |
4.4.2 AM真菌对幼苗建植的影响 | 第77-78页 |
4.4.3 种子休眠对镰刀菌侵染的响应 | 第78页 |
4.4.4 研究不足之处 | 第78-79页 |
4.5 小结 | 第79-80页 |
第五章 不同放牧强度草地土壤对植物种群的反馈作用 | 第80-97页 |
5.1 前言 | 第80-81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81-84页 |
5.2.1 研究区概况 | 第81页 |
5.2.2 放牧试验设计 | 第81页 |
5.2.3 植被调查 | 第81页 |
5.2.4 种子采集及处理 | 第81页 |
5.2.5 土样采集及处理 | 第81-82页 |
5.2.6 土壤营养含量测定 | 第82页 |
5.2.7 温室试验 | 第82-83页 |
5.2.8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83-84页 |
5.3 结果 | 第84-93页 |
5.3.1 植物丰富度 | 第84页 |
5.3.2 土壤营养 | 第84-86页 |
5.3.3 植物生物量 | 第86-89页 |
5.3.4 真菌侵染率 | 第89-91页 |
5.3.5 三线镰孢及分离率 | 第91-93页 |
5.4 讨论 | 第93-95页 |
5.4.1 放牧对植物种群非生物反馈的影响 | 第93-94页 |
5.4.2 放牧对植物种群生物反馈的影响 | 第94页 |
5.4.3 研究不足之处 | 第94-95页 |
5.5 小结 | 第95-97页 |
第六章 不同放牧强度草地土壤对植物群落的反馈作用 | 第97-118页 |
6.1 前言 | 第97-98页 |
6.2 材料与方法 | 第98-101页 |
6.2.1 研究区概况 | 第98页 |
6.2.2 放牧试验设计 | 第98页 |
6.2.3 供试植物及种子采集 | 第98页 |
6.2.4 土壤采集与处理 | 第98页 |
6.2.5 植物群落在灭菌与未灭菌土壤生长表现 | 第98-99页 |
6.2.6 植物群落在接种病原真菌和AM真菌土壤生长表现 | 第99-101页 |
6.2.7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101页 |
6.3 结果 | 第101-114页 |
6.3.1 土壤灭菌对植物群落的影响 | 第101-104页 |
6.3.2 接种病原真菌和AM真菌对植物群落的影响 | 第104-114页 |
6.4 讨论 | 第114-117页 |
6.4.1 放牧对植物群落非生物反馈的影响 | 第114-115页 |
6.4.2 放牧对植物群落生物反馈的影响 | 第115页 |
6.4.3 病原真菌在植物群落中的作用 | 第115-116页 |
6.4.4 AM真菌在植物群落中的作用 | 第116页 |
6.4.5 研究不足之处 | 第116-117页 |
6.5 小结 | 第117-118页 |
第七章 总体结论和展望 | 第118-122页 |
7.1 总体性讨论 | 第118-120页 |
7.2 创新点 | 第120页 |
7.3 展望 | 第120-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122-138页 |
项目资助 | 第138-139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39-140页 |
在学期间的获奖情况 | 第140-141页 |
致谢 | 第1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