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一般工业技术论文--工程材料学论文--特种结构材料论文

新型铋基纳米材料可见光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1章 绪论第15-45页
    1.1 引言第15-17页
        1.1.1 光催化机理第15-16页
        1.1.2 光催化剂第16-17页
    1.2 铋基光催化剂第17-20页
        1.2.1 氯氧化铋第17-18页
        1.2.2 溴氧化铋第18-19页
        1.2.3 钨酸铋第19页
        1.2.4 其他铋基光催化剂第19-20页
    1.3 铋基光催化剂研究进展第20-22页
        1.3.1 催化剂的合成第20页
        1.3.2 光催化降解有机物第20-21页
        1.3.3 光催化降解的反应路径第21-22页
    1.4 铋基光催化剂存在的问题及改性策略第22-25页
        1.4.1 存在的问题第22-23页
        1.4.2 物相调控第23页
        1.4.3 助催化剂第23-24页
        1.4.4 元素掺杂第24页
        1.4.5 异质结第24页
        1.4.6 固溶体第24-25页
        1.4.7 晶格缺陷第25页
        1.4.8 表面等离子共振第25页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意义第25-27页
    参考文献第27-45页
第2章 富氧化Bi_(12)O_(15)Cl_6纳米片可见光催化降解双酚A第45-61页
    2.1 引言第45-46页
    2.2 材料与方法第46-47页
        2.2.1 Bi_(12)O_(15)Cl_6纳米片的制备第46页
        2.2.2 样品的表征第46页
        2.2.3 光催化性能测试第46-47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47-56页
        2.3.1 物相与形貌第47-49页
        2.3.2 能带结构第49-51页
        2.3.3 光催化降解双酚A第51-52页
        2.3.4 催化机理解析第52-56页
    2.4 本章小结第56-57页
    参考文献第57-61页
第3章 一维Bi_(12)O_(17)Cl_2纳米带的合成及光催化性能第61-75页
    3.1 引言第61-62页
    3.2 材料与方法第62-63页
        3.2.1 Bi_(12)O_(17)Cl_2纳米带的制备第62页
        3.2.2 样品的表征第62-63页
        3.2.3 光催化性能测试第63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63-71页
        3.3.1 产物的带状形貌第63-65页
        3.3.2 光催化降解双酚A第65-67页
        3.3.3 光催化过程中的活性物质第67-69页
        3.3.4 双酚A降解路径第69-70页
        3.3.5 Bi_(12)O_(17)Cl_6纳米带可见光催化降解双酚A机理第70-71页
    3.4 本章小结第71-72页
    参考文献第72-75页
第4章 厚度可调的Bi_(24)O_(31)Br_(10)纳米片降解四环素第75-95页
    4.1 引言第75-76页
    4.2 材料与方法第76-78页
        4.2.1 Bi_(24)O_(31)Br_(10)纳米片的厚度调控第76页
        4.2.2 样品的表征第76-77页
        4.2.3 电化学测试第77页
        4.2.4 光催化性能测试第77-78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78-88页
        4.3.1 Bi_(24)O_(31)Br_(10)纳米片的厚度调控第78-82页
        4.3.2 Bi_(24)O_(31)Br_(10)纳米片的能带结构及电化学性质第82-83页
        4.3.3 Bi_(24)O_(31)Br_(10)纳米片光催化降解四环素第83-86页
        4.3.4 四环素的降解机理第86-88页
        4.3.5 反应模型第88页
    4.4 本章小结第88-90页
    参考文献第90-95页
第5章 能带结构优化的Bi_(24)O_(31)Br_(10)纳米带及其矿化率提升第95-115页
    5.1 引言第95-96页
    5.2 材料与方法第96-98页
        5.2.1 Bi_(24)O_(31)Br_(10)纳米带的制备第96页
        5.2.2 样品的表征第96-97页
        5.2.3 光催化降解测试第97页
        5.2.4 电化学测试第97-98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98-110页
        5.3.1 产物的带状形貌第98-101页
        5.3.2 光催化降解双酚A第101-105页
        5.3.3 实际工业废水的处理第105-106页
        5.3.4 催化机理解析第106-109页
        5.3.5 Bi_(24)O_(31)Br_(10)纳米带的光电性质第109-110页
    5.4 本章小结第110-111页
    参考文献第111-115页
第6章 ZnO/Bi_(24)O_(31)Br_(10)异质结强化载流子分离第115-131页
    6.1 引言第115-116页
    6.2 材料与方法第116-118页
        6.2.1 ZnO/Bi_(24)O_(31)Br_(10)异质结的制备第116页
        6.2.2 样品的表征第116-117页
        6.2.3 电化学测试第117页
        6.2.4 光催化性能测试第117-118页
    6.3 结果与讨论第118-127页
        6.3.1 ZnO/Bi_(24)O_(31)Br_(10)异质结的表征第118-121页
        6.3.2 ZnO/Bi_(24)O_(31)Br_(10)异质结的光电性质第121-123页
        6.3.3 ZnO/Bi_(24)O_(31)Br_(10)异质结光催化降解双酚A第123-126页
        6.3.4 ZnO/Bi_(24)O_(31)Br_(10)异质结光催化反应机理第126-127页
    6.4 本章小结第127-128页
    参考文献第128-131页
第7章 BiOCl的Co掺杂修饰及其可见光催化活性第131-151页
    7.1 引言第131-132页
    7.2 材料与方法第132-134页
        7.2.1 Co-BiOCl纳米片的制备第132页
        7.2.2 样品的表征第132-133页
        7.2.3 电化学测试第133页
        7.2.4 光催化性能测试第133页
        7.2.5 DFT计算第133-134页
    7.3 结果与讨论第134-146页
        7.3.1 Co的掺杂形式第134-138页
        7.3.2 Co掺杂产生的影响第138-142页
        7.3.3 Co-BiOCl纳米片光催化降解双酚A第142-145页
        7.3.4 Co掺杂能级的DFT计算第145页
        7.3.5 Co-BiOCl纳米片降解双酚A的催化机理第145-146页
    7.4 本章小结第146-147页
    参考文献第147-151页
第8章 碘掺杂Bi_2WO_6的可见光催化活性及稳定性第151-167页
    8.1 引言第151-152页
    8.2 材料与方法第152-154页
        8.2.1 碘掺杂Bi_2WO_6的制备第152页
        8.2.2 样品的表征第152-153页
        8.2.3 电化学测试第153页
        8.2.4 光催化性能测试第153-154页
    8.3 结果与讨论第154-162页
        8.3.1 碘的掺杂形式第154-156页
        8.3.2 碘掺杂产生的影响第156-158页
        8.3.3 碘掺杂Bi_2WO_6的光催化性能第158-161页
        8.3.4 碘掺杂Bi_2WO_6降解双酚A的催化机理第161-162页
    8.4 本章小结第162-163页
    参考文献第163-167页
结论第167-169页
致谢第169-171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第171-172页

论文共1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型复合防护材料的动静态力学特性和工程应用研究
下一篇:镍基能源材料的性能及同步辐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