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第1章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概述 | 第12-23页 |
1.1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含义 | 第12-15页 |
1.1.1 “认罪”的含义 | 第13-14页 |
1.1.2 “认罚”的含义 | 第14页 |
1.1.3 “从宽”的效力 | 第14-15页 |
1.2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与相关制度的关系 | 第15-18页 |
1.2.1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与刑事简易程序的关系 | 第15-16页 |
1.2.2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与刑事速裁程序的关系 | 第16-17页 |
1.2.3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与刑事和解制度的关系 | 第17-18页 |
1.3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发展的时代背景与价值取向 | 第18-23页 |
1.3.1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时代背景 | 第18-21页 |
1.3.2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价值取向 | 第21-23页 |
第2章 国外认罪认罚从宽相关制度的考察与评析 | 第23-31页 |
2.1 英美法系国家认罪认罚从宽制度 | 第23-25页 |
2.1.1 英国认罪协商制度 | 第23-24页 |
2.1.2 美国辩诉交易制度 | 第24-25页 |
2.2 大陆法系国家认罪认罚从宽制度 | 第25-28页 |
2.2.1 德国刑事处罚令程序 | 第25-27页 |
2.2.2 意大利认罪协商程序 | 第27-28页 |
2.3 对国外相关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评析 | 第28-31页 |
2.3.1 注重程序的简化 | 第28页 |
2.3.2 确保对案件事实的审查 | 第28-29页 |
2.3.3 有限度的量刑从宽 | 第29页 |
2.3.4 上诉权的限制 | 第29-30页 |
2.3.5 被害人程序参与的缺失 | 第30-31页 |
第3章 我国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探索及问题 | 第31-39页 |
3.1 认罪认罚从宽试点探索 | 第31-34页 |
3.1.1 改革试点基本情况 | 第31-32页 |
3.1.2 改革试点相关特点呈现 | 第32-34页 |
3.2 探索中存在的问题——司法制度层面 | 第34-37页 |
3.2.1 适用范围无限制 | 第34页 |
3.2.2 适用阶段不明确 | 第34-35页 |
3.2.3 实体从宽幅度无标准 | 第35页 |
3.2.4 被害人意见未涉及 | 第35-36页 |
3.2.5 值班律师职责不清晰 | 第36-37页 |
3.3 探索中存在的问题——实践运行层面 | 第37-39页 |
3.3.1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制度认知不足 | 第37页 |
3.3.2 自愿性审查欠缺 | 第37页 |
3.3.3 司法机关办案惰性 | 第37-39页 |
第4章 我国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具体建构 | 第39-50页 |
4.1 明确认罪认罚从宽程序的参与主体 | 第39-43页 |
4.1.1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 | 第39-40页 |
4.1.2 检察官 | 第40-41页 |
4.1.3 法官 | 第41-42页 |
4.1.4 辩护律师 | 第42页 |
4.1.5 被害人 | 第42-43页 |
4.2 规范案件适用范围及从宽标准 | 第43-44页 |
4.2.1 明确案件适用范围 | 第43页 |
4.2.2 细化从宽处理标准 | 第43-44页 |
4.3 引入量刑协商机制 | 第44页 |
4.4 严格证据的证明标准 | 第44-45页 |
4.5 具体程序中的制度建构 | 第45-47页 |
4.5.1 侦查阶段 | 第45页 |
4.5.2 审查起诉阶段 | 第45-46页 |
4.5.3 审判阶段 | 第46页 |
4.5.4 上诉程序 | 第46-47页 |
4.6 辅助性措施完善 | 第47-50页 |
4.6.1 保障律师有效辩护 | 第47-48页 |
4.6.2 被害人反对权的赋予 | 第48页 |
4.6.3 程序应当公开 | 第48-50页 |
结语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