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2页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4-16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4-15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5-16页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6-19页 |
1.2.1 有关定向增发宣告效应的文献综述 | 第16-17页 |
1.2.2 有关定向增发宣告效应影响因素的文献综述 | 第17-18页 |
1.2.3 有关定向增发绩效的文献综述 | 第18-19页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9-22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第二章 理论研究 | 第22-28页 |
2.1 定向增发及其规定 | 第22-25页 |
2.1.1 再融资与定向增发 | 第22页 |
2.1.2 定向增发发行相关规定 | 第22-24页 |
2.1.3 定向增发的目的 | 第24-25页 |
2.2 有关定向增发选择动因相关理论 | 第25-27页 |
2.2.1 信息不对称假说 | 第25-26页 |
2.2.2 监督效应假说 | 第26页 |
2.2.3 机会窗口假说 | 第26-27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案例描述 | 第28-35页 |
3.1 JG公司的经营与管理 | 第28-29页 |
3.1.1 JG公司的业务及发展 | 第28页 |
3.1.2 JG公司转型战略 | 第28-29页 |
3.2 案例背景 | 第29-32页 |
3.2.1 JG公司股权结构 | 第29-30页 |
3.2.2 JG公司财务状况 | 第30-31页 |
3.2.3 募投项目介绍 | 第31-32页 |
3.3 JG公司定向增发的过程 | 第32-34页 |
3.3.1 定向增发第一次方案 | 第32-33页 |
3.3.2 定向增发方案的后续调整 | 第33-34页 |
3.3.3 定向增发的实施 | 第3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四章 案例分析 | 第35-61页 |
4.1 定向增发的市场反应判断 | 第35-39页 |
4.1.1 研究方法:事件研究法 | 第35-36页 |
4.1.2 预案公告时的市场反应 | 第36-37页 |
4.1.3 定向增发实施时的市场反应 | 第37-39页 |
4.2 预案公告时市场反应消极的原因分析 | 第39-45页 |
4.2.1 募投项目风险高 | 第39-41页 |
4.2.2 战略转型难成功 | 第41-43页 |
4.2.3 定增方案设计不当 | 第43-45页 |
4.3 定增实施时市场反应消极原因分析 | 第45-49页 |
4.3.1 募投项目持续大额亏损 | 第45-46页 |
4.3.2 公司频繁变更资金用途 | 第46-47页 |
4.3.3 关联人认购比例下降 | 第47-48页 |
4.3.4 定增政策的不断摇摆 | 第48-49页 |
4.4 JG公司定增动机分析 | 第49-60页 |
4.4.1 寻找新增长的“战略转型” | 第49-52页 |
4.4.2 制造高价定增的“机会窗口” | 第52-56页 |
4.4.3 利用融资优势的“烧钱竞争” | 第56-57页 |
4.4.4 抓住新老划断的“时间窗口” | 第57-6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五章 案例启示 | 第61-71页 |
5.1 对上市公司的启示 | 第61-63页 |
5.1.1 谨慎转型以避免过度投资 | 第61页 |
5.1.2 以提高可持续发展的盈利能力为重点 | 第61-62页 |
5.1.3 根据市场反馈审视经营情况 | 第62-63页 |
5.2 对投资者的启示 | 第63-64页 |
5.2.1 警惕热门概念项目投资 | 第63-64页 |
5.2.2 积极监督募投项目进展 | 第64页 |
5.3 对监管者的启示 | 第64-66页 |
5.3.1 引入定向增发募投项目审核机制 | 第64-65页 |
5.3.2 加强定向增发募投项目的信息披露 | 第65-66页 |
5.3.3 建立有关定向增发相关惩戒机制 | 第66页 |
5.4 关于定增新规的改进与完善 | 第66-69页 |
5.4.1 定价基准日和融资规模限制问题 | 第67页 |
5.4.2 连续融资时间约束问题 | 第67-68页 |
5.4.3 持有大额理财产品限制问题 | 第68-6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结论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附件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