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第11-16页 |
1.2.1 国外研究 | 第11-13页 |
1.2.2 国内研究 | 第13-16页 |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6-19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第二章 企业信贷风险管理的基本概念与相关理论概述 | 第19-27页 |
2.1 企业信贷风险的相关概念 | 第19-23页 |
2.1.1 企业信贷风险的内涵 | 第19-20页 |
2.1.2 企业信贷风险的分类 | 第20-22页 |
2.1.3 企业信贷风险的特点 | 第22-23页 |
2.2 企业信贷风险管理的相关概念 | 第23-24页 |
2.2.1 企业信贷风险管理的内涵 | 第23页 |
2.2.2 信贷五级分类法 | 第23-24页 |
2.3 企业信贷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 | 第24-27页 |
2.3.1 资产负债理论 | 第24-25页 |
2.3.2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5页 |
2.3.3 信贷配给理论 | 第25-27页 |
第三章 QSB银行企业信贷业务及风险管理现状 | 第27-40页 |
3.1 QSB银行简介 | 第27-28页 |
3.2 QSB银行企业信贷业务概述 | 第28-33页 |
3.2.1 信贷规模 | 第28-31页 |
3.2.2 信贷结构 | 第31-33页 |
3.3 QSB银行企业信贷风险管理现状 | 第33-40页 |
3.3.1 风险管理制度 | 第33-34页 |
3.3.2 QSB银行企业信贷风险管理流程 | 第34-40页 |
第四章 QSB银行企业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40-49页 |
4.1 QSB银行企业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 第40-46页 |
4.1.1 信贷风险集中程度高 | 第40-41页 |
4.1.2 企业信贷投向的行业结构不合理 | 第41-42页 |
4.1.3 贷前调查环节薄弱,风险识别不及时 | 第42-43页 |
4.1.4 贷后管理不到位,风险计量不准确 | 第43-45页 |
4.1.5 信息化管理滞后且业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 第45-46页 |
4.2 QSB银行企业信贷风险管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 第46-49页 |
4.2.1 政策变化把握不准 | 第46-47页 |
4.2.2 管理制度不完善且执行力明显不足 | 第47页 |
4.2.3 风险计量和监测模型过于单一 | 第47-48页 |
4.2.4 管理层偏重传统式管理,对信息化管理重视不足 | 第48-49页 |
第五章 提升QSB银行企业信贷风险管理水平的对策建议 | 第49-60页 |
5.1 完善信贷风险管理制度 | 第49-51页 |
5.1.1 强化审贷分离制度 | 第49页 |
5.1.2 加强内部管理与控制 | 第49-50页 |
5.1.3 强化审计监督职能 | 第50页 |
5.1.4 实行信贷人员与贷款业务的“终身追究制度” | 第50-51页 |
5.2 提高信贷风险识别的有效性 | 第51-54页 |
5.2.1 把控地方金融环境特点 | 第51页 |
5.2.2 资产分类,重点管理目标风险点 | 第51-53页 |
5.2.3 优化对企业贷款用途检查方法 | 第53-54页 |
5.2.4 明确贷款投向,合理放贷 | 第54页 |
5.3 提升信贷风险计量能力 | 第54-56页 |
5.3.1 提高信贷管理人员综合素质 | 第54-55页 |
5.3.2 构建信贷风险综合计量和监测模型 | 第55-56页 |
5.4 强化信贷风险监测意识 | 第56-59页 |
5.4.1 加强分析监测和管理决策 | 第56-57页 |
5.4.2 对信贷审批进行全程动态跟踪监管 | 第57页 |
5.4.3 加强信贷风险预警监控 | 第57-59页 |
5.5 多渠道发展中间业务,分散控制风险 | 第59-60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0-62页 |
6.1 结论 | 第60页 |
6.2 展望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