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一、导论 | 第10-18页 |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选题缘由 | 第10页 |
2.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2.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6-17页 |
1.研究思路 | 第16页 |
2.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四)研究的特色及创新之处 | 第17-18页 |
1.研究的特色 | 第17页 |
2.创新之处 | 第17-18页 |
二、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概述 | 第18-28页 |
(一)关于社会发展的理念 | 第18-19页 |
1.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 | 第18页 |
2.社会发展要依靠现实的人 | 第18-19页 |
3.社会发展注重实践 | 第19页 |
(二)关于社会发展的目标 | 第19-20页 |
1.社会发展的基本目标是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 | 第19-20页 |
2.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 第20页 |
(三)关于社会发展的主体 | 第20-21页 |
1.现实的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 | 第20-21页 |
2.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 | 第21页 |
(四)关于社会发展的动力 | 第21-23页 |
1.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 第21-22页 |
2.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 第22页 |
3.革命和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 第22-23页 |
4.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有力杠杆 | 第23页 |
(五)关于社会发展的道路 | 第23-24页 |
1.“三形态说” | 第23-24页 |
2.“四形态说” | 第24页 |
3.“五形态说” | 第24页 |
(六)关于社会发展的方法论 | 第24-26页 |
1.实践的方法 | 第25页 |
2.社会认知与社会评价的方法 | 第25页 |
3.矛盾分析方法 | 第25-26页 |
(七)关于社会发展的评价标准 | 第26-28页 |
1.生产力标准 | 第26页 |
2.人的发展标准 | 第26-27页 |
3.社会文明尺度 | 第27-28页 |
三、习近平对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继承 | 第28-36页 |
(一)继承了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价值追求 | 第28-30页 |
1.追求社会的整体发展 | 第28-29页 |
2.追求以人为本的发展 | 第29页 |
3.努力实现共产主义和建立共产主义社会 | 第29-30页 |
(二)继承了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 | 第30-33页 |
1.发挥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 | 第30-31页 |
2.遵循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规律 | 第31页 |
3.注重处理好当前社会发展中的各类矛盾 | 第31-32页 |
4.坚持通过改革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 第32页 |
5.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 第32-33页 |
(三)继承了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科学方法 | 第33-36页 |
1.以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推进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实际运用 | 第33-34页 |
2.以科学方法与价值方法相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 | 第34-35页 |
3.以辩证分析方法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矛盾问题 | 第35-36页 |
四、习近平对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创新 | 第36-60页 |
(一)关于社会发展理念:树立新发展理念 | 第36-40页 |
1.习近平新发展理念的内容 | 第36-39页 |
2.习近平新发展理念拓宽和丰富了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念 | 第39-40页 |
(二)关于社会发展目标:确立“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的发展目标 | 第40-43页 |
1.“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内涵 | 第40-42页 |
2.“中国梦”使社会发展目标更加具体、明确 | 第42页 |
3.“两个一百年”使社会发展目标更加符合中国实际 | 第42-43页 |
(三)关于社会发展主体: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主体地位 | 第43-46页 |
1.提出把实现人民幸福作为发展的目的和归宿 | 第43-44页 |
2.强调党的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 第44页 |
3.充分调动人民作为主体参与社会发展的积极性 | 第44-45页 |
4.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上满足人民的需求 | 第45-46页 |
(四)关于社会发展动力:形成推进当前社会发展的综合动力论 | 第46-56页 |
1.以创新作为引领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 | 第46-48页 |
2.以全面深化改革作为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 第48-50页 |
3.以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作为社会发展的现实动力 | 第50-54页 |
4、综合动力论发展了马克思关于社会发展动力的学说 | 第54-56页 |
(五)关于社会发展评价标准:提出“两个是否”的评价标准 | 第56-60页 |
1.提出“两个是否”评价标准的背景 | 第56页 |
2.“两个是否”评价标准的含义及其内容 | 第56-58页 |
3.“两个是否”评价标准是评价改革成就与社会发展程度的统一 | 第58页 |
4.“两个是否”评价标准是对生产力标准的具体化和深化 | 第58-60页 |
五、习近平对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创新的重大启示 | 第60-65页 |
(一)科学把握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 第60-61页 |
1.掌握好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世界观 | 第60页 |
2.运用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方法论解决现实问题 | 第60-61页 |
(二)树立“问题意识”,立足于我国发展的实际 | 第61-62页 |
1.以“问题意识”武装头脑,善于发现问题 | 第61页 |
2.立足于我国发展实际,客观认清社会发展情况 | 第61-62页 |
(三)坚定人民的立场观点,让发展造福于人民 | 第62-63页 |
1.坚持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思考社会发展问题 | 第62-63页 |
2.明确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于人民 | 第63页 |
(四)与时俱进,不断推进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时代化发展 | 第63-65页 |
1.坚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不断创新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 | 第63-64页 |
2.构建和完善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中国化理论体系 | 第64-65页 |
结论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