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一、绪论 | 第8-16页 |
| (一)选题背景与选题依据 | 第8-9页 |
| 1、选题的背景 | 第8页 |
| 2、选题的依据 | 第8-9页 |
| (二)主要研究方法与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 1、主要研究方法 | 第9页 |
| 2、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 (三)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 | 第10页 |
| 1、主要研究内容 | 第10页 |
| 2、研究目标 | 第10页 |
| (四)研究综述 | 第10-16页 |
| 1、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 2、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 二、敦煌壁画乐舞文化的形成渊源 | 第16-21页 |
| (一)早期阶段——北朝时期开凿的洞窟 | 第16-17页 |
| (二)中期阶段——隋唐时期开凿的洞窟 | 第17-19页 |
| (三)晚期阶段——五代、宋、西夏、元诸代幵凿的洞窟 | 第19-21页 |
| 三、敦煌壁画乐舞种类 | 第21-25页 |
| (一)敦煌壁画乐舞中的经变画乐舞 | 第21-22页 |
| (二)敦煌壁画乐舞中的供养伎乐 | 第22-23页 |
| (三)敦煌壁画乐舞中的佛教乐舞 | 第23-25页 |
| 四、敦煌壁画乐舞元素 | 第25-33页 |
| (一)敦煌壁画乐舞的形态特点 | 第25-27页 |
| (二)敦煌壁画乐舞的音乐特点 | 第27-29页 |
| (三)敦煌壁画乐舞的服饰的特点 | 第29-33页 |
| 五、敦煌壁画乐舞文化的属性 | 第33-40页 |
| (一)世俗生活理念在敦煌壁画乐舞中的体现 | 第33-36页 |
| (二)慈爱之心在敦煌壁画乐舞中的体现 | 第36-38页 |
| (三)供养人在敦煌壁画乐舞中的体现 | 第38-40页 |
| 六、敦煌壁画乐舞中佛性的显像 | 第40-45页 |
| (一)敦煌壁画乐舞的永恒之魂——慈悲 | 第40-41页 |
| (二)敦煌壁画乐舞的永恒之心——虔诚 | 第41-43页 |
| (三)敦煌壁画乐舞的永恒之美——自由 | 第43-45页 |
| 七、敦煌壁画乐舞文化在新时代中的发展 | 第45-52页 |
| (一)敦煌壁画乐舞训练体系的形成 | 第45-47页 |
| (二)敦煌壁画乐舞的美育探索方向 | 第47-48页 |
| (三)敦煌壁画乐舞艺术的创新与突破 | 第48-52页 |
| 结论 | 第52-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