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1-25页 |
1.1 研究的背景 | 第11-12页 |
1.1.1 土地资源形势严峻 | 第11页 |
1.1.2 农村土地利用出现新问题 | 第11页 |
1.1.3 国家重视农村土地问题 | 第11页 |
1.1.4 土地整理实施效果明显 | 第11-12页 |
1.1.5 新技术应用于土地整理 | 第12页 |
1.2 研究的目的 | 第12-13页 |
1.2.1 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潜力的评价 | 第12-13页 |
1.2.2 将GIS应用于评价过程 | 第13页 |
1.3 研究的意义 | 第13页 |
1.3.1 理论意义 | 第13页 |
1.3.2 现实意义 | 第13页 |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21页 |
1.4.1 国外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研究 | 第14-16页 |
1.4.2 国内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研究 | 第16-21页 |
1.5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21-24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22页 |
1.5.3 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2 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相关理论和技术应用 | 第25-33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25-26页 |
2.1.1 农村建设用地内涵 | 第25页 |
2.1.2 潜力的内涵 | 第25-26页 |
2.1.3 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内容 | 第26页 |
2.2 理论依据 | 第26-28页 |
2.2.1 土地集约利用理论 | 第26页 |
2.2.2 系统工程理论 | 第26-27页 |
2.2.3 土地供给理论 | 第27页 |
2.2.4 人地协调理论 | 第27-28页 |
2.2.5 政策法规 | 第28页 |
2.3 土地整理的原则 | 第28-29页 |
2.3.1 综合效益原则 | 第28页 |
2.3.2 因地制宜原则 | 第28-29页 |
2.3.3 有理有据原则 | 第29页 |
2.4 GIS及其在土地整理中的应用 | 第29-30页 |
2.4.1 GIS概述 | 第29页 |
2.4.2 GIS当前主要的应用领域 | 第29-30页 |
2.5 土地整理中GIS的应用 | 第30-32页 |
2.5.1GIS在土地整理中应用的优势 | 第30页 |
2.5.2 GIS在土地整理中的应用 | 第30-32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3 黄土高原地区农村建设用地现状分析—以志丹县为例 | 第33-45页 |
3.1 县域概况 | 第33-39页 |
3.1.1 自然环境状况 | 第33-35页 |
3.1.2 社会经济概况 | 第35-39页 |
3.2 用地现状及特点 | 第39-41页 |
3.2.1 土地利用现状 | 第39-40页 |
3.2.2 用地特点 | 第40-41页 |
3.3 现状用地存在的问题及潜力来源分析 | 第41-43页 |
3.3.1 现状农村建设用地存在的问题 | 第41-42页 |
3.3.2 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潜力来源 | 第42-43页 |
3.4 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的有利条件及挑战 | 第43-44页 |
3.4.1 有利条件 | 第43页 |
3.4.2 农村建设用地整理面临的挑战 | 第43-4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4 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理论潜力测算 | 第45-57页 |
4.1 数据收集与预处理 | 第45-48页 |
4.1.1 基础数据来源 | 第45页 |
4.1.2 数据的预处理 | 第45-48页 |
4.2 理论潜力及评价思路 | 第48页 |
4.2.1 理论潜力的内涵 | 第48页 |
4.2.2 潜力评价思路 | 第48页 |
4.3 划分潜力评价单元 | 第48-49页 |
4.3.1 评价单元划分的原则 | 第48-49页 |
4.3.2 评价单元划分的结果 | 第49页 |
4.4 构建潜力评价模型 | 第49-51页 |
4.4.1 人均建设用地标准法整理潜力评价模型 | 第49-50页 |
4.4.2 整理用地规模标准 | 第50-51页 |
4.5 整理潜力评价 | 第51-56页 |
4.5.1 评价模型指标的确定 | 第51-52页 |
4.5.2 理论潜力的测算 | 第52-54页 |
4.5.3 理论潜力测算结果分析 | 第54-56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5 基于GIS的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现实潜力评价 | 第57-89页 |
5.1 志丹县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潜力修正 | 第57-58页 |
5.1.1 修正思路 | 第57-58页 |
5.1.2 修正模型的构建 | 第58页 |
5.2 构建综合指标体系 | 第58-65页 |
5.2.1 指标选取的原则 | 第59页 |
5.2.2 修正指标体系的确定 | 第59-61页 |
5.2.3 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 | 第61-63页 |
5.2.4 修正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63-65页 |
5.3 指标赋值 | 第65-78页 |
5.3.1 评价指标的量化 | 第65-68页 |
5.3.2 指标标准化处理 | 第68-69页 |
5.3.3 各修正指标的空间量化分析 | 第69-78页 |
5.4 修正系数的确定及叠加分析 | 第78-83页 |
5.4.1 自然因素修正系数 | 第78页 |
5.4.2 经济条件修正系数 | 第78-80页 |
5.4.3 社会环境修正系数 | 第80-82页 |
5.4.4 土地利用状况修正系数 | 第82-83页 |
5.5 居民点整理理论潜力的修正 | 第83-88页 |
5.5.1 综合修正系数的确定 | 第83-84页 |
5.5.2 潜力修正及结果分析 | 第84-88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6 基于GIS的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潜力分级评价 | 第89-115页 |
6.1 潜力分级评价的目的和思路 | 第89页 |
6.1.1 分级评价的目的 | 第89页 |
6.1.2 分级的思路 | 第89页 |
6.2 整理潜力分级评价的标准和方法 | 第89-91页 |
6.2.1 潜力分级标准的确定 | 第89-90页 |
6.2.2 潜力分级系数的确定 | 第90页 |
6.2.3 潜力分级的方法 | 第90-91页 |
6.3 基于GIS的潜力分级 | 第91-95页 |
6.3.1 居民点整理潜力分级 | 第91-93页 |
6.3.2 分级评价结果分析 | 第93-95页 |
6.4 农居点整理潜力分区 | 第95-106页 |
6.4.1 分区方法及指标选取 | 第95-98页 |
6.4.2 指标的量化赋值及空间表达 | 第98-103页 |
6.4.3 农居点整理潜力分区 | 第103-106页 |
6.5 志丹县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建议 | 第106-113页 |
6.5.1 农村居民点整理实施建议 | 第107-110页 |
6.5.2 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的原则 | 第110-111页 |
6.5.3 整理潜力释放政策建议 | 第111-113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113-115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15-119页 |
7.1 结论 | 第115-117页 |
7.2 展望 | 第117-119页 |
致谢 | 第119-121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127页 |
附录 | 第127-130页 |